第20章 七巧节 (第2页)

作者:糖油粑粑真好吃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一只山参从价值上来说能有三四百两银子,但山参不常有,又是救命的东西,说不上是周老爷亏了还是李家赚了。

周老爷端是爽快,要不然也不能走出晋地做下如此大一份家业来,直接点头应承下来了。

“成,是我占了李医师便宜,我们下月初找了镖行返乡,李医师在这月底之前和我交易即可。”

李父李二兄又应周老爷提问,说了说李三娘是如何救治钱小郎的事儿,才各自拱手分开了。

李二兄满脸喜色去找李母她们报喜,找了一圈,看到从上到下五个女人加小五郎都在自己屋子里。

兴高采烈的和众人分享了这条好消息,李二兄才意犹未尽的回药柜。

“这挺好,周老爷家那院子我去过一次,是他小儿媳妇身上不舒坦,叫我去给按按来着。那院子挺规整的,还有两棵长得挺好年岁不小的石榴树呢。”

李母用牙齿咬断了手上正好缝好的月事带的线,笑意满满的对李三娘她们说。

“诶,阿娘作甚用牙咬断,这不有小剪子么?总用牙齿,儿跟货郎买这小剪子作甚,岂不是白花了铜板?”

“你呀你,知道了,知道了,下次就不咬了。你倒是想要好些的月事带,自己不会做,就知道拖着你大嫂给你做。”

“嘿嘿,阿娘,我不正学着呢么。是吧,大嫂,你看你教我的收针针法,我可是学会了的。”

李大嫂笑笑不说话,看着李三娘母女俩贫嘴。

这个人吧,少有样样都能精通的,人的精力、时间有限,当你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在某样事上,就很难再耗费精力去做好其他事了。

比如李三娘这样的,少时该学会的女工厨事的,结果都去跟着李父学医看诊开方子去了,嫁人后才慢慢学会了理账操持自己院子里的吃喝,但女工厨事就还是不怎么会得。

就像现在,做个木棉打底的月事带,就还得找李母、李大嫂帮忙,就这跟着李大嫂学了几天针法,还扎的满指头针眼,心疼的李大嫂干脆不用她动手,说自己抽空就替她做了的好,让李三娘可别折腾自己娇嫩的手指头了。

傍晚从李大嫂娘家被操练了一番回来的四小只个个都蔫头耷脑的,连李四郎都没力气招呼领着小黄来迎接自己的小露珠儿。

李三娘对着李大嫂笑笑,这幸灾乐祸的样子,让脾气好的李大嫂都想学李母点她额头一手指了。

昨天的暴雨过后,这天气却越的热了,李大嫂正在挑绿豆呢,心思今儿再熬上一锅绿豆汤,清热解暑。

毕竟今儿一大早李二兄就赶着昨儿累的够呛的四小只坐上驴车去乡下李二嫂娘家收药材去了,等着傍晚他们回来,估计又是蔫哒累的不行的四小只。

小露珠儿好性子,还在这儿陪着李大嫂,帮着捡绿豆,天热,连小黄都呆在枣树下放的窝里不动弹。

李三娘却是在和李母收拾打包药丸子、药贴和分配好的药包,是了,自从昨儿李父和周老爷商量买下周老爷家的半边院子起,先是李二兄带着小伙计在忙活这五十份人份各种不同功效药材,今儿李二兄不在,李三娘就和李母在忙活。

过了正午,李家在家的人都吃了饭打算小憩的时候,李父顶着烈日回来了。

李父这一上午也没闲着,先点齐了银子拿了户贴去隔壁找了周老爷,看了房子没什么大毛病,就去户部交易,上了红契,又请周老爷在君又来吃了一顿,说了应承的五十份药包已经在准备了,等过上几日就和人参一并送上,绝不耽搁周老爷回乡的路程。

在君又来又喝了点酒,李父一回来把房契交给李母,又喝了一碗绿豆汤,消了汗,就回屋躺下了。估计得半下晌儿才能起来坐堂。

本想着李父下午就起来坐堂了,结果李父又叫上李三娘去户部过了户,是李三娘用那一千两银子买的自己和小露珠儿现在住的小院子。

李三娘现在可是有两张房契的人了!

晚上,忙活了一整日的四小只跟着李二兄下乡归来,个个没了精神,累的不轻。

李三娘就觉得李大兄这惩罚的办法挺好,可比只会吼骂打孩子的父母会教育。

隔日就是七巧节,李大嫂提前买了白面,打算自己在家做巧果。

其实就是奢侈的放些油和鸡蛋,揉成面团,醒后放到特定的模具里印上各种美好寓意的图案,在锅里用油烙制出来的一种面食。

每到节日,东西市就是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但一到这种节日,李大兄就肯定得加班,很晚才能回来,四小只的书院,在这种节日里是不放假的。

在家的李父李二兄一个坐诊,一个抓药,李二嫂还在月子里带着小五郎,李大嫂得操持一大家子吃吃喝喝,李母最近都没给人接生了,专门在家伺候李二嫂月子。

剩下李三娘小产后身体还不错,但是还是在喝李父开的方子补身,每次出门都是有事不得不出门,剩下就是在家带着露珠儿。

露珠儿就是在家带着小黄了。

所以,这么十几口人,只能凑到晚上吃完饭的时间,在院子里,摆上一份香烛,拜拜织女,许个愿,吃巧果,闲聊乘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