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震惊!一道金幕通古今! > 第127章 咱想做个好皇帝

第127章 咱想做个好皇帝 (第2页)

作者:杉菜阿东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老萧,你平时总劝朕多读书,现在朕想读了,你怎么反而不让了。”

刘邦一脸可怜地对萧何说。

“不行!”

陈凡看了看,一共得了三千两白银的收入,不多不少,看来这玩意十分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您好,本次售卖,您的总收入为三千两白银,扣除金幕的中介费后,您的实际收入为两千一百两白银。”

一眨眼间,大殿面前被一堆白花花的银子铺满,顿时看呆了百官。

……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很多流离失所的农民都重新获得了土地,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涯,开始自己种地自己吃饭。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幅提高——这得益于轻徭薄赋的政策。

在民生逐渐稳中向好时,老朱也没有忘记其他方面。

在几年的戎马生涯中,朱元璋深知作为一个领袖,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人才。

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正是有这些人才,大明帝国才得以建立并且蒸蒸日上。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为了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朱元璋提出了一个设想:招揽元朝的一些官员,让他们重新来明朝上班。

这其中最有名的、贡献最大的,应该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被朱元璋招降的元户部尚书张昶。

这还没完,为了确保效率最大化,朱元璋还独树一帜地明了罪官复用法。

假如你是一个犯了罪即将被砍头的官员,但是刚好你的工作岗位那里接收了新的工作,而一时又没有其他人能顶。

没事,没事,洪武爷心胸宽广,让你多活一会儿,先去把工作做好,然后回来受死就行。

当然,这些措施都不能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要想选好官,还得看科举嘛。

元朝后期,科举已经接近废黜。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重启了科举。

有志青年终于重新有了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然,要是按以前的方法,培养一个进士需要很长时间,而大明初建,百废待兴,急需人才。

政策是为了现实而服务的,不用那么死板。

老朱为了鼓励人们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并适应现实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办法:全国连续三年举行科举考试,凡是考中举人的,可以不用来会试,直接进京接受任职。

考不中进士没关系,考中举人就有官做!

在这一段时间的科考中,朱元璋收获颇丰。他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考生进行特别关照,让他们拜宋濂等老一辈文人为师、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深造。

杨坚不禁得意起来,他和大臣们吹嘘道:“你们看,朕搞的这一个科举制,可谓是功在千秋呀!”

“到了这个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明朝,都要继续实行朕的科举制!”

“朕和朕的大隋,想必是千古留名呀!”

……

朱元璋在位期间,元末混乱不堪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修补,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好,社会被慢慢拔回正轨。

(考虑到后续剧情中,朱元璋还需要和一些大臣进行互动,为了保证剧情连贯性,所以朱元璋后面屠杀功臣的事迹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