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梁山不老 > 第16章 宋辽之战局

第16章 宋辽之战局 (第1页)

作者:甘庄柳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其实,分析一下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竟然比唐朝还要高,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对外战争中,宋朝胜率高达7o%,而唐朝只有5o%。先不说这数据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外战争胜率方面,宋朝确实是过了唐朝的。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是以防御战为主,而后者是以进攻战为主。也就是说,宋朝的国防思想战略,讲究的是防守反击,相比于主动进攻,防守上击退敌军,更容易一些。

人们讨论宋朝与辽、夏、金、(蒙)元战争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双方的进攻战上,而对双方的防御战,则基本是忽略的。纵观宋朝对外战争,如果把进攻战和防御战分开讨论,那么,宋朝的军事失败主要体现在进攻战上,而防御战则都打得不错。

先简单回顾一下宋朝辽战争:从公元979年宋朝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开始算,一直到1oo4年辽攻宋的“澶渊之役”

,在这25年时间,宋朝主动进攻的战役全部遭到了惨败,具体如下:

1,高粱河之战(979年):宋军兵力十一二万,辽军兵力五六万,宋军连续2o天猛攻幽州,士卒疲殆,辽军主力增援幽州,双方战于高粱河,辽军以精锐骑兵左右两翼包围钳击宋军,宋军惨败。

2,雍熙北伐(986年):(1)岐沟关之战:宋朝三路攻辽,主力东路军主帅曹彬立功心切,孤军深入涿州,粮草不继,被迫撤退,辽军追击宋军至岐沟关,两军决战,宋军溃败。(2)陈家谷之战:辽军击溃曹彬的东路军后,又猛攻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为掩护百姓撤退,副帅杨业以自己为诱饵,把辽军主力引入陈家谷,但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未按事前约定埋伏好,导致杨业所部被辽军围歼。(3)君子馆之战:气势正盛的辽军,南下逼近瀛州,宋军出击,与迎面而来的辽军决战。宋军弓弩因天冻无法使用,被辽军击败,“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

,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宋军主动进攻战,皆遭受了惨败。

但是,防御性会战,宋军多为胜利。具体如下:

1,满城之战(979年):高粱河之战后,辽军攻至河北满城,宋军诈降,成功麻痹辽军,突然,以一部突袭至辽军阵前,另一部迂回辽军背后,前后夹击,大败辽军。

2,瓦桥关——雄州之战(98o年):满城之战后,辽军不甘心失败,又兵雄州瓦桥关,辽军虽多次击败宋军,但始终未能攻下雄州,被迫退兵。这次战役,双方都说自己战胜了对方,但其实是两败俱伤,谁都没捞到便宜。因为,虽然宋军虽败多胜少,但雄州仍在。辽军胜多败少,但未取得决定性胜利,自身亦遭受重创;此后,不服气的辽军,再次在河北、河东先后三路南侵,均遭受失败。

3,徐河之战(989年):雍熙北伐失败之后,宋对辽采取战略守势,在宋辽边境增设城寨,屯兵戍守。辽为切断宋军城寨中的粮草,8万辽军骑兵深入宋境,被宋军突袭,辽军败退。

此后,宋辽之间还爆了三场战役:裴村之战,宋败;遂城之战,宋胜;望都之战,宋败。一直到澶渊之役,辽深入宋境,宋朝在军事有利局面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双方一直维持了上百年和平。宋徽宗宣和四年,为夺取燕云之地,宋军两度北攻幽州,也都是大败而归。

这就说明,宋辽之战,宋军主动进攻战,皆遭受了惨败;但是,防御性会战,宋军多未胜利。

不仅仅宋辽之战,宋与西夏战争、宋金战争、宋蒙战争都有类似结果。

先看宋与西夏战争:西夏自从叛宋之后,两国之间爆了全面战争,三大战役为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宋朝皆战败。宋夏战争虽然是元昊侵宋引起的,但具体战役则是宋军主动进攻西夏,而元昊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对宋军各个击破。到了宋神宗时期,施行了富国强兵的变法,宋朝对西夏展开了积极的进攻,三大战役分别为绥州之战、灵州之战和永乐城之战,宋朝皆以惨败告终。宋哲宗至宋徽宗时期,宋朝不再对西夏采取主动进攻的形式,而是在两国边境进筑堡垒,步步为营,西夏为了打乱宋朝的战略,主动动了平夏城战役,由于宋军采取防守反击的打法,大胜西夏。

再看宋金战争:宋金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宋军由全面溃败到逐渐抵御金军。第一阶段为金动灭北宋战争,到绍兴和议;第二阶段为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第一阶段:金军两次南下攻取汴京,再到南宋建炎年间的富平之战,宋军都遭受了溃败。但是,绍兴年间,南宋有过五次大捷,即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顺昌之战、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这些战役都大败金军主力,是防守反击型的。第二阶段:宋金爆了四场重要战役,分别为胶西海战(1161年)、采石之战(1161年)、德顺之战(1162年)和符离之战(1164年)。前两战是金国完颜亮主动进攻南宋,但均以失败告终;后两场是宋孝宗欲恢复故土北伐攻金,以南宋的失败而告终。此后,宋宁宗时也积极北伐,在宿州、唐州、邓州一带向金起进攻,最终宋军惨败。南宋主动进攻取得胜利,也就是宋与蒙古联手灭掉了金国,单打独斗就不是对手。

再说宋蒙战争:金朝灭亡的第二年,即1235年,蒙古军以南宋收复三京,破坏同盟关系为由,向南宋大举进攻,宋蒙战争大致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虽然蒙古摧毁了南宋长江中上游的若干大中城市,但南宋也有效地阻击和重创蒙古军队,其中江陵之战、邓穰之战、黄州保卫战、安丰战役、寿春争夺战和嘉定会战,南宋军队都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钓鱼城之战中,重创蒙军,打死了蒙哥可汗。第二阶段:忽必烈攻宋,蒙古取得襄樊战役的胜利,彻底打乱了南宋的防御体系,“自是宋人不复能军矣”

,再也无法抵御蒙古人的进攻。

重点来了:从以上史实来看,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大多处于守势,在防御战中,宋朝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也有积极进攻的情况生,如太宗、徽宗攻打燕云之地,仁宗、神宗对西夏的战略进攻,以及南宋对金动数次北伐战争,不过,这些主动进攻战,宋朝都遭遇了溃败。在进攻战中,宋朝为何败多胜少?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很多原因,如军政腐败、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军法废弛等,但是,除了这些原因外,还要从宋朝立国的形势加以探讨。南宋学者吕中在《宋大事记讲义》卷一《国势论》中,对宋朝的现状有着深刻的分析:“汉唐多内难而无外患,本朝无内患而有外忧者,国势之有强弱也。而国势之所以不若汉唐者,则有由矣。盖我朝北不得幽冀,则河北不可都,西不得灵夏,则关中不可都,不得已而都汴梁之地,恃兵以为强,通漕以为利,此国势之弱一也。”

吕中认为,宋朝国势不如汉唐,是因为失去了燕云之地,失去了长城天险,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南下,都城不能设置在河北;丢了西部,关中不能设都城,也只能把都城放在无险可守的汴梁,这必然会耗费了太多的军力用于防御敌人,无法彻底放开手脚与敌人争锋。再加上宋朝所处的时代,刚好是北方游牧民族兴盛之时。宋朝要想在军事上与游牧民族一较长短,必须要有足够的骑兵,以机动对机动,再以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力为基础,最终击败对手,汉朝就是这样做的。但是,由于缺少养马场,宋朝根本无法组建起一支战力强大的骑兵部队,而与游牧民族的交战之地,又多是在北方平原,这使得宋朝步兵根本无法抵御骑兵的冲击。

宋朝虽然明了火器,但当时仍然是以冷兵器为主,骑兵以其行程远、机动性强,适宜平原冲锋等优势,充当着突击力量,迅碾压步兵。正所谓,“马者,兵之用,国之所恃以为险者也。有国以来,未尝无马,国多马则强,少马则弱。”

由此可见,宋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进攻并非宋朝之所长,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鉴于此,宋朝在国防建设中,则是奉行以防御为主的思想。

为何宋军防御战思想是正确的?以防御思想为主的宋军去进行进攻战,与拥有强大骑兵擅于进攻战的对手交手,宋军遭遇惨败的次数居多。虽然宋军号称百万之众,但都是分散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军。反倒是游牧民族充分利用其骑兵机动性,往往可以迅集中优势兵力来围歼宋军。虽然在进攻战中,宋朝多处于劣势,但在防御战中,面对辽、夏、金、蒙(元),则是胜多败少。北宋为防止辽和西夏的入侵,国防建设十分艰巨,“国曰军国,州曰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