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 (第2页)

阮初秀确实有点累,额头都出了汗,她坐到了灶前,这里暖乎着呢。歇了会,她起身将甜料豆装进了布袋,将烙好的烙饼满满一盒的酱料,放进了布袋里,拿根绳子结结实实的札紧。

这酱料,可着实费了点功夫,用了不少食物在里头,鲜香鲜香还有足足的肉沫。

待到天色大亮,村里各家各户都炊烟袅袅时,曲家已经吃饱喝足,曲阳没怎么耽搁,拿着兄弟夫妻俩给他准备的吃物,精神抖擞的离开了源河村。

走时,常小榕和往常般,恋恋不舍的拿脑袋蹭着曲阳夫妻俩,走的时候,还叫了两声,三步一回头的,闹得曲阳夫妻俩送了又送,都送到了村口,常榕拍了下常小榕的脑袋,常小榕才仰天叫了声,很快消失在了视线尽头。

“等榕哥和小榕回来时,小丫头都能走啦,就她的性子,肯定想着爬到小榕背上玩。”

阮初秀想着那场景,就忍不住笑出了声。

曲阳也笑了起来,牵紧了媳妇的手。“小榕性子温和,倒是可以放心。”

“阿榕回来了?”

阮永氏过来买豆腐呢,看见闺女和女婿,问了声,又嘀咕着。“昨儿回来的吧,咋走的这么着急?我还想着让你们中午过来吃饭,都大半年没见,昨天话还没说两句呢。”

曲阳回道。“榕哥有要紧事,得出趟远门,明年回来后,就不会再出去干活。”

“真的?”

阮永氏有点欣喜,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这是好事,等他娶了媳妇生个娃,咱们这块啊,就更热闹啦,悠丫头也有个玩伴。”

三人边说话边走,一会的功夫就回了家。

腊月十六,二房的两个店铺开张,阮业山管着饭馆,喊了业成去帮忙,他管着厨房,让业成管着前面招呼客人。隔壁是开着杂货铺,一般是阮文和看着,饭馆忙时,阮业青就过去打着下手。

开张前,阮业山事事都准备妥当,又周全又细致,开张后,还真没出岔子,生意顺顺当当的做了起来。就是刚开的新店,还没什么客源,杂货铺还好点,既然自家村里有了店子,源河村的村民多数都会过去买,还能拉拉情分呢,阮家如今可不比往昔。

阮业山倒也不着急,没生意的时候就歇着,把店里收拾的干净整洁,张罗好后厨的琐碎,然后就看看书练练字等。有客人上门,就和和气气的迎着进店里,认认真真的烧着饭菜,争取让每一个客人都变成回头客。

过完小年,天放晴,陈子善夫妻俩过来源河村,送着年礼。阮如秀最近在养胎呢,人都见精神圆润了些,越发的好看,眉角眼梢全是喜色。听说二房已经在镇里开了两个店子,她上着心,琢磨着可以的话,帮把手,拉拉生意什么的。

陈子善隔三差五的就要出门应酬,有时候还会去县城,当然是有马车接送,在家的时候呢,每天都会有两三波的人过来说话。陈子善有点特别好,甭管多忙,他都会回家,从不在外面过夜,尤其是知道媳妇怀孩子后,去县城还会捎些她喜欢的吃物带回来。

阮刘氏看着闺女这模样,琢磨着,莫不是怀上了?看着可真有点像,她试探着问了句,见闺女没吭声,倒也没有追着不放。她是知道的,有些人家孩子不满三个月时,就不乐意对外说出来。

陈家莫非也有这忌讳?如果是的话,还真得注意些。阮刘氏想着,把心思按住。左右也就三个月,不着急。

曲阳夫妻俩,离着阮家三房近着呢,也没什么正儿百经的年礼不年礼,家里有个好点,夫妻俩就会送到隔壁去。吃的用的穿的,他们自己有的,都会送份到隔壁给爹娘,阮永氏收着,总会回点心意。

老屋里阮老头夫妻俩,就要正经些,曲阳夫妻俩才进腊月就送了半边狍子,还猎了只野猪,没有卖给村里人,直接分成五份,阮家的四个房头都得了份,一碗水端的平,没分彼此。只狍子的话,就只有阮老头夫妻俩有,还有阮三房有,剩下的两房没有。

这也算是年礼,待过了小年,曲阳夫妻俩又送了点糕点蜜饯布料等给阮老头夫妻,肉送的早,是想着进腊月正好熏腊肉,送迟了就来不及,熏不出来味来,十里八村这腊肉,在县城可是出了名的好,价格卖得还能挺贵,就是县城太远,一来一回着实费功夫。

过了个丰盛的热闹年,阮家的三个孩子得送着进镇里读书。

这事,阮老头夫妻俩并不知道,直到要领着三个孩子进镇的当天,阮程氏瞅出点苗头来,就问了声。“业山啊,你进镇干活,带着三个娃干嘛呢?”

还有模有样的背着小藤箱呢。

这小藤箱就是曲阳猫冬时闲着没事,在山里寻了适合的藤萝编出来的,按着三个孩子个头的大小,编得特别好。大房和二房都很喜欢,死活要给钱,见曲阳夫妻俩没收,回头又送了鸡蛋和面粉过来。

“奶,我送他们进镇里的学堂读书。”

阮业山应了声,低头温温和和的问着三个孩子。“没落什么东西吧?咱们得走啦。”

喝水的壶,饿时吃的糕点,一套笔墨纸砚等,杂七杂八的,都是家里的大人在准备,三个孩子只要背上小藤箱就行。听着阮业山的话,他们齐齐点着头,特别的乖巧。

阮程氏恰巧见大儿媳过来。“业兴娘,我怎么不知道孩子们要进镇读书这事?”

瞥眼业山正要领着孩子们走,她急急的道。“慢点儿慢点儿。”

“这事啊,忘记给娘说,是年前商量好的,正好三个孩子有伴,就一道去镇里读着,要是有出息就继续读,没出息也能找个轻省的活干着。”

阮刘氏和和气气的回了句,冲着阮业山道。“别耽搁着,头一天呢,得早点去,别让夫子等。”

昨儿家里的大人带着三个孩子进镇,领着给夫子看了看,又交了一年的束修。所以,今天就由着阮业山领着他们去。

“着什么急啊。”

阮程氏不乐意的说了句。“业山你去把你三叔三婶喊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