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第2页)

作者:张鼎鼎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所以姨娘必是非常倚重王妈子了?”

杨氏叹了口气。她一是远嫁,二是与人做姨娘的,虽然丈夫和婆婆都是从小就认识的,到底不一样,娘家带出来的人又死的死走的走。她在有孕在身的情况下可不就倚重这个看起来老成持重又一心为她打算的妈子了?

“那她当时有做什么吗?”

“这倒没有。”

这点杨氏还是可以肯定的,毕竟当时高家的底子在那儿放着,她的东西也还不多,还是能记得清楚的。

“姨娘,我不是问她有没有偷东西,而是问她有没有做什么令你为难的事,或者说了什么令你为难的话。我可还记得今年她还劝我不要闹腾厨房呢,说你不得宠,我又不惹人疼,有什么想吃的自己出钱偷偷找厨房做了就可以了,闹出来不过是让咱们自己没脸!

这话听起来是为咱们打算,但姨娘你想想,其实就是让咱们不好过!

我一个正经的姑娘,你一个抬进来的姨娘,凭什么就让厨房怠慢了?”

杨氏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姨娘?”

“那时候她常说我与你爹情分不一样,你爹对不起谁也不能对不起我,要不,就是坏了良心了。”

安姐无语了,心中大大的比了个拇指,高啊!

真不是一般的高!

她就说嘛,杨氏长的不差,性格又好,还同高老爷是青梅竹马,怎么在这府里就混的这么差?就说比不上吴氏有心计,叶氏有后台,可也要混个差不离啊。现在来看,是张氏一开始就下了重手。

想想当时的情况,杨氏是作为贵妾被抬进来的,不仅与高老爷有旧,高老夫人还明显的抬举她,张氏怎么能不在意?这时候她当然可以用手段整治杨氏,可那就落了下乘,而且当时的高老爷是必定会为杨氏撑腰的。所以当时的情况最好是让高家母子自己厌了杨氏。若换成别人可能还有什么持宠而娇啊,作天作地啊,但杨氏性格温和,虽然高老爷违背了约定她也没太多怨言,进门后还很快有了身孕,这让张氏想借题发挥都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王妈子就登场了。她先是踹掉杨氏身边的妈子,取得杨氏的信任,再从她嘴里套话,然后假作亲热的在旁边煽风点火。

虽然无论是以风俗还是以观念来看,小商人出身的杨氏和已经中了探花的高老爷都是不匹配的,可要从道义上来讲,高老爷是有那么一些不人物的,即使当时他同杨氏并没有真正的婚约,可几乎从他们小时候两家就戏言过要结亲,后来高老爷的父亲死了,杨氏也没有另许他人,其实就是在等高老爷。

杨氏做到了仁至义尽,高老爷却另娶他人。虽然高家过来抬人的时候杨家也是欢欢喜喜的,杨家也因此算是有了官面上的支撑,从此在安县也不再是小民了,可说到底,还是高老爷违背了当年的约定。

杨氏性情再温和,脾气再好,心中也不是没有想法的,这时候要有人开解着也就罢了,偏偏碰上王妈子在旁边怂恿,杨氏就算没明着说,言谈举止间也要带出点不一样。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还是王妈子在外面散布的消息!

原身作为一个小姑娘都知道杨氏同高老爷早期是青梅竹马,这高家还有人不知道吗?

而这样的事是能这么广而告之的吗?

是,这是实话,可有的时候实话往往是不能说的,特别是不能让大多数人知道,特别的特别,不能从杨氏这边传出来。当然,杨氏的身份瞒不住,高老太太也说了往日的情分。可由高老太太说把这个从小看到大的姑娘当女儿看,和从杨氏这边传高老爷另娶他人那可是完全的两回事。

如果没有后者,高家母子无论是出于往日的情分还是愧疚来说,都会对杨氏不错。可有了,却会令他们恼羞成怒。这不能说是杨氏的错,但人心就是如此。

此时杨氏也想到了这些,又是恼恨又是难过:“自进了门,我就对她恭恭敬敬的,从没有半点失礼。我知道她是侯府家的姑娘,我是比不过的,也不想比,可她、可她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说着就哭了起来。安姐在旁边看了叹息,这种事又哪是恭敬就算完的?对杨氏来说张氏是侯府姑娘,恐怕她连想都没想过要与她比肩。但对张氏来说,杨氏却是情敌,是抢走了她丈夫的女人,虽然也许她从小到大看多了这男人身边的各种姨娘,可也就因为看多了才会更在意杨氏。

见杨氏哭个没完,她只得上去劝道:“姨娘也莫要太伤心了,以后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成了。现在无论是老夫人还是爹,对姨娘不都另眼相看了吗?”

杨氏一把搂住她,哭的更伤心了,安姐一下下的拍着她,总算令她缓和了下来:“你小孩子不懂,现在哪能和以前相比?以前老夫人对我是真亲,现在……也不过是图个乐呵罢了。”

她就算老实,也到这个岁数了,又经历了这些事,这一点还是能看出来的。安姐道:“姨娘过去不常说日子是过出来的吗?以后我也不淘气了,咱们好好过,总能过好的!”

这话窝心,杨氏不由得一笑,擦了擦眼角:“其实别的也就罢了,我最难过的还是李妈妈,你不知道她对我多好,虽说我没说她是犯了什么事吧,可她这一回去不知道要多难过,说不定这路上……”

“姨娘你就别乱想了,周姨母那边可有说什么吗?”

这个周姨母是杨氏的一个表姐,也嫁到了京城,对方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郎中。本来这周氏和杨氏也说不上有什么交情,但因为都在京城反而亲香了起来,杨氏在京里也算有门亲戚。有时候要同老家那边说个什么话,在周家反而更方便一些。

“这倒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