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夜话 (第2页)

作者:木易金豆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数日不见,杨珪媚一身短袄,头用一根银簪随意绾着,几缕青丝从耳旁垂落。

或许是太过专注,杨珪媚竟没有听到身后的脚步声。

李元吉走近一看,才现杨珪媚的字如其人一样端庄秀丽,此刻她对着有残破的古籍落笔飞快,好似一气呵成。

“先生果然是大才。”

一句话让全神贯注的杨珪媚猛然回过了神,这才现李元吉已经到了身后,忙丢下笔来行礼,却又想起自己为了早日将百卷残破古卷整理完成,几乎住在了这文学馆,已经不施妆容许久,今日突然见李元吉,不免略有窘迫的道,“小女见过大王。”

看着桌上堆着的书卷,李元吉肃然起敬,“古卷整理一事并非一日之功,先生不可如此劳累,还需注意身子才对。明日我就让宇文大郎安排两个读过书的机灵人来。”

“宇文主薄安排了人来,只是天色已晚,便让他们先行回去了,珪媚回去无事不如在学馆多待些时辰。”

李元吉很大为感动,与杨珪媚说了会话,便要送她回去歇息。

二人沿着楼梯而下,到二楼时,杨珪媚止步不前,犹豫了片刻,“大王设此阁是百姓之福,可是天下苦寒子弟众多,并州也不在少数,能前往晋阳进入学馆的缺少之又少,大王何不在并州各城设书院,一来显示大王恩德,二来可以教化百姓,三来为大唐培养栋梁之才。”

李元吉不得不承认,杨珪媚确实看到了问题实质,只是要广办书院,他齐王府眼下没有这些银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由叹了口气,“先生所言不错,只可小王囊中羞涩,支撑不起诸多学院,唯有等大唐平定了天下,朝廷国库充实,才能推行此事。”

杨珪媚听闻,捂嘴一笑,“大王怎的忘了以工代赈的事了?吃不饱饭的读书人让他们去扫雪断然是不屑,但若是教学挣得米粮,并允诺为师优异者,朝廷可酌情为官,定会有响应者。如此,大王只需在各地寻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再送上手抄书籍,可令黄垂小儿学字,再后是论语与孝经,不要多久,并州城读书学礼将蔚然成风。”

“先生倒是提醒了我,书卷誊抄是个麻烦的事儿,看来得实行印刷才行。”

见到杨珪媚疑惑不解的神色,李元吉哈哈一笑,将话给岔开了去。

第二日,齐王府出告示,招了工匠巧手数十人。

五天后,正在埋头修书的杨珪媚被请到了齐王府。

在仆人的指引下,杨珪媚来到齐王府的一个偏院,还未进门,小巧挺立的鼻子就闻得一股墨香味。

待进了院门,杨珪媚就见一群人正在忙碌,一人将四寸长两寸宽的纸放在一块木框上,另一人飞快用木板压下,取下纸张,纸上就留下一页整齐的字迹。

见一旁低案上分类放着一堆堆印好的纸,更有十几册装订的蓝色封面的千字文,聪慧的杨珪媚自然猜出了李元吉的用意。

字迹工整,须臾间,又是数页纸上填满了字体,如此度,可比抄写快得多,而这种侧装的书卷与眼下需要卷起的书相比,无论是携带还是阅读都更加方便。

杨珪媚回过神后,忙跪下对李元吉行礼,“大王,你这可是造福万民之举。”

李元吉见身体止不住颤抖的杨珪媚,知道她此刻内心的激动,昨日宇文思纯可比她更为夸张,竟然喜极而泣,让李元吉不知所措好一会。

“先生,快快请起,今日请先生来是想请先生做古卷编修的同时,也能兼任文印馆执事。”

并州政务已经让宇文思纯忙的不可开交,窦孝慈又是个粗心大意的主,思来想去,记起杨珪媚对古卷修缮的付出,足以让他放心托付书籍印刷一事。

杨珪媚则是连连摇,“大王令小女修缮古卷已是抬爱,这文印馆执事委实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文印馆日后必定使得大唐读书人生活大变,掌握之人自然千古流芳,如此要职,她一个弱女子岂能担任,杨珪媚哪里敢接受。

李元吉笑了两声,“先生即是有才,又何必拘泥,明日我再挑两个读过书而又机灵的女子给先生使唤,以免先生太过辛劳。”

听的李元吉这话,杨珪媚心里大为感激,唯有再度跪拜,语有哽咽,“小女拜谢大王。”

喜欢大唐天子李元吉请大家收藏大唐天子李元吉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