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 (第2页)

阿瑶想,上天待她可真不薄!

她心里又悲又苦,想要放声大笑,却连笑得力气都没有。

后来还是这寺里的慧能主持进来,把她从地上扶了起来。皇帝虽已离开,但因着她与皇帝的那层关系,慧能也不敢薄待她,一面吩咐人端来汤药,一面道:“姑娘内伤不轻,眼下还行动不得,还需好好将养些日子才是。”

阿瑶哪有心思将养,只问他唐连在何处。

那慧能却说不知,仍是劝她好生养病。阿瑶见他说话时神色间迟疑不定,便知他在推诿隐瞒。有心自己去寻,奈何抱病在身,无法亲力亲为。她心里着急,却又别无他法,便也不管那些汤药是不是有用,每日里但凡送来,便咬着牙往嘴里灌,一面苦苦求那慧能。如此苦求了几日,慧能终没能撑住,告诉她说唐连并未被抛尸荒野,尸身现仍搁置在地宫里还未入殓。

阿瑶又是惊恼哀恸又是诧异。皇帝对阿连恨之入骨,又岂会容他陈尸于地宫当中?那可是佛家圣地。

却不知皇帝却不是拘于这等小节之人,若不然也不会将唐初楼囚在那地宫中。之所以将唐连陈尸其中,自是因恨极了他。他实在未想到唐连这厮到死到死还要摆他一道,害阿瑶与他反目。若依皇帝的意思,当日就该将他斩成八块,暴尸于城头上才能解恨。但碍于阿瑶,他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只是事因唐初楼而起,他便将这火一并烧到了唐初楼头上。

慧能当日其实便在现场,他自然无法告诉她,当日皇帝是如何吩咐的。皇帝道:“既然他这般忠心于相爷,便叫他死后也陪着相爷好了,如此相爷也不至于寂寞,倒是两全了。”

☆、第94章别亦难〔1〕

几日后,阿瑶身体稍好些,便着手处理唐连的丧事。

慧能不予阻拦不说,还指派了寺内僧人相帮,她也就只动动嘴而已,并不需亲力亲为。这般看来,皇帝在这件事上多是松了口的,否则慧能也不敢如此。不管皇帝怎样狠心,到她这里,总是留了那么几分余地。他待她不可谓不好,她对他也并非无情,只是中间隔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又如何能在一起?说到底还是没有缘分。

过了这么些天,她的心境已平静许多。

那些积聚在心头的愤怒和怨恨已渐淡去,留下的更多是一种来自心底深处的无奈和感伤。

唐连是尊佛家之礼焚化的,所谓涅槃重生,无外如是。

她没想到的是在这期间唐初楼会托人给她带话。带话的是负责去地宫给唐初楼送食水的僧人,他对阿瑶道:“唐施主让我给女施主带句话,他说阿连的家乡在襄州,女施主若心疼他的话,就请送他回家乡。”

阿瑶冷笑,问他道:“他还说了些什么?”

僧人道:“他还说,等到了襄州,便请女施主留在那里,再也不要回来。”

阿瑶道:“若我不这般做,他是不是便会杀了我?”

僧人摇头道:“唐施主只让我带前面那两句话,至于其他,便没有再说了。”

阿瑶道:“你回去告诉他,我留在何处是我的事,与他再也无关。还有,你帮我问问他,这许多人为他丧命,他心里可有一丝一毫的愧疚?”

超度完唐连的亡魂,阿瑶已无必要留在慈恩寺。京师之内并不是她能呆的地方,只是该去哪里?她也是茫然一片。

最终她还是决定将唐连的骨灰送去襄州。

她花了几日的时间准备行装。由京师去往襄州恐有月余的路程,长途跋涉自然得有代步工具。阿瑶便请慧能出面托人帮买了匹马,原想着她那点银子买不到什么好马,可等慧能将那马带到她面前时,她便呆住了。那哪里是寻常马市上能买到的,分明是皇家御苑里的御马。她便知道这事终究还是皇帝在暗中操作,包括唐连的丧事,只怕都是他插了手的。

既然从头到尾都得了他的关照,如今再为着一匹马来计较,未免便太矫情了。索性只做不知,带着盛装唐连骨灰的瓦罐上了路。

为着方便出行,她改换了男装,黑氅青衣毡笠,尽量不显眼。

相较慈恩寺内的清宁,外面可就不那么平静了。街头巷尾议论的都是近日来朝中的变故。帝相之争引发的诸多争端变成逸闻趣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只是在这些谈资里,一朝权相的结局并非如事实中是被囚在某处,而是被人说成了畏罪潜逃。

也不知唐初楼本人听到这些作何感想?也许他早就该想到有此一天。皇帝这一手实在是狠,当然若将唐初楼与皇帝颠倒个个,唐初楼所为只怕并不比皇帝要好多少,说不好比皇帝下手还要狠辣。所谓是非曲直黑白,在这诡谲多端变化莫测的朝堂上原本就是一个笑话。

而人们说的最多的便是前两日在菜市口被处决的那几个刺客。阿瑶听着总觉像是泛香、承平他们几个。据说他们妄图在皇帝郊祀祭天之时行刺不遂,被宫中禁卫拿下。这样大逆不道的亡命之徒自是死路一条。

与唐初楼过从甚密的几个朝廷大员也被连累,中书侍郎鲁隐、京兆府尹厉霄、御史大夫苏季苌等人,皆被贬黜,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京城之中一时风声鹤唳,闹得人人自危,再无人敢替唐初楼说话,甚至还有那心坏的,这当口上落井下石的也不在少数,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当然,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倒也无可厚非。唐初楼有此结局说来也是他咎由自取,只是白让阿连枉送了一条性命。

出城时还算顺利,并未遇有被人阻拦之类的事情。阿瑶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心里竟泛起些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