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第2页)

作者:一页小皇书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大妹在绣坊里干活,听见外头一阵响动,原来是孙大娘回来了。大妹和绣娘们出门,看见孙大娘从马车上扶下一个陌生的妇人,衣着朴素,但从头到脚收拾得齐齐整整,脸色偏苍白,嘴巴微抿。

妇人是孙大娘娘家嫂子华氏,新绣娘们不认识,老绣娘们是知道的,华氏早先年常来孙家借粮,这些年倒是没再来,想是家里状况有所改善。

孙大娘请华氏到后屋就坐,让大妹沏好茶送进去。

这些活是有专门烧水煮茶的丫头干的,突然派遣了大妹做这个,大家想一想也就明白了,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大妹微红了脸,有些尴尬,但还是端上丫头沏好的茶水进去。

大妹分别给孙大娘和华氏奉上茶盏。华氏不遮掩饰,大剌剌将大妹从头打量到脚,又从脚打量到头,一面看一面沉思,大妹觉得下不来台,正好孙大娘让她把孙大爷叫进来,大妹便借机退了出去,碰到去库房拿绣线的绣娘。绣娘咬着她的耳朵开个小玩笑,大妹笑得有些牵强。

大妹一出去,孙大娘冷下了脸,对华氏抱怨道:“你也忒急些,她小孩子家家脸皮薄,怎能不害臊?”

又说道:“我这孩子是不消说的,不藏私地讲,就是我那两个亲生的女儿,怕是也比不过。”

华氏沉吟了会,道:“不似小户人家的姑娘扭扭捏捏,能端得住,是个可以顶梁的。”

孙大娘见华氏还有犹豫,不高兴道:“你也得想想我侄子,现年纪都二十了,我大哥在他这个岁数,侄子都已经三岁,你不赶紧给他定下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见华氏不说话,孙大娘继续道:“咱家以前是挺风光,但现在的情形你比我明白,有几个好人家愿意将女儿嫁过去受苦?心气莫要太高,宰相女儿再好,我们也捞不着。而且我家大妹这样的模样、这样的本事,配我侄子真是绰绰有余。”

见孙大娘贬低了自己儿子,华氏乐意道:“别人再怎么说也是别人,你是岳林的姑姑,怎可如此糟蹋他!”

孙大娘冷笑反击:“糟不糟蹋你自己清楚,摊上我大哥这样的爹,莫说二十岁,就是到了三十岁也怕难找到媳妇。”

提前亡夫,华氏红了眼圈,想起孙大娘早些年对他们母子的接济,况且儿子以后还需要她稍加资助,遂不再顶嘴。两厢说定,明日再去温家看看。

早晨的露珠还未消散,孙家的马车便套好了停在绣坊门外,孙大娘和华氏吃完早饭,带了大妹一同去温家。

像是昨天没有看够,一路上,华氏仍时不时打量大妹。大妹今日穿了一件藏蓝色衣裙,衬得整个人有些老成,这倒符合华氏的胃口,和颜悦色地与孙大娘不停唠嗑。

暮春时候的天气带了些暑热,道路两旁柳长莺飞,知了趴在树干上没完没了叫唱,太阳烤得路面都干透了,车轱辘一碾,尘土飞扬,灰扑扑罩了路人一身。

煮水

孙大娘外甥已年过二十,与大妹相差五岁,因家境贫寒,再加上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名声不好,因此到如今也还没有婚配,但是极会读书,年纪轻轻就在乡试中拔了头筹,明年将去上京参加春闱。孙大娘特地带上他的文章给温秀才过目,果真是锦绣珠玑,读完之后满口余香。

是个极有才的。温秀才想:明年的会试应该不在话下,也亏了他的出身和家境,要不然早被别家闺女抢走了。

温秀才笑着点点头,偷偷将孙大娘叫到外面,小声问道:“不知脾气秉性如何。”

孙大娘拍着胸脯保证:“这你可以放心,那孩子不爱讲话,再乖巧不过,对他母亲和我也很是孝顺,况且像你们读书人,念的都是孔圣人的文章,品行能差到哪里去?”

温秀才想:这确实。

孙大娘继续往下说道:“别看大妹话少,但是极有主意的人,认定理就不会回头,看着好说话,其实拗得很,正要一个能性子软、肯听她的话的男人包容她,这日子才能长长久久过下去。”

温秀才和孙大娘在外面讲话,堂屋里头只剩下大妹和华氏。华氏仰头看屋子结构:顶梁黝黑,房柱光滑油亮,桌子椅子看着也有些年头。

“这是老房子了吧?”

华氏问道。

大妹回答:“是我爷爷留下来的。”

屋角堆着锄头、铁锹、水勺、插秧凳等农具,杂七杂八,但放得整整齐齐,蓑衣和斗笠挂在墙上,屋子虽然旧,却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想想温秀才一个大老爷们,日子应该不会过得这般精细。

近午饭时分,二妹从易婶子那边回来。易婶子今日要给山上的橘树施肥,原本都是温秀才过去帮忙的,但是温秀才今日腾不开身,于是借了二妹过去。

二妹回到家,立马开始淘米做饭。小妹从外头玩回来,见灶头还是冷的,于是过去帮忙,一挨近二妹,立马捏着鼻子逃得远远的,嫌弃道:“你掉进粪坑里去了?怎么一股猪大便的味道!”

二妹诧异道:“很臭吗?”

低头往自己身上闻了闻,疑惑道,“没有啊,我闻不到。”

说着将米倒进锅里,添水煮饭。小妹翻翻白眼,回房间去了。

华氏看着二妹在厨房忙活的身影,回头问大妹道:“平常家务事都是二妹妹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