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我是护宗神兽 > 第147章 中元节

第147章 中元节 (第1页)

作者:酿酒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中元夜,明月悬,&1t;p>

清辉洒遍大地间。&1t;p>

草木含露香,蝉声咽悲调。&1t;p>

人鬼两相隔,思绪随风飘。&1t;p>

中元节至,祭奠先魂,&1t;p>

忆往昔,泪满眼眶。&1t;p>

香烟袅袅,供品丰盛,&1t;p>

祈愿亡灵,安息天堂。&1t;p>

中元夜,风起云浮,&1t;p>

幽灵出行,如影随形。&1t;p>

人间烟火,繁华似锦,&1t;p>

唯鬼界,荒凉寂寞。&1t;p>

中元节,思绪万千,&1t;p>

怀念先人,心怀感恩。&1t;p>

但愿亡灵,得享太平,&1t;p>

来生再续前缘。&1t;p>

很多人以为中元节不就是烧纸祭拜过鬼节,这种封建迷信吗?哪有人家国外的万圣节有趣。&1t;p>

那是这些人玩手机,崇洋媚外不懂我华夏浪漫了。&1t;p>

中元节虽说是华夏民族的鬼怪节日,但华夏人民将生活中的美好寄托都用来了节日当中。&1t;p>

祭祖这是根本,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之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1t;p>

斋田头就很多人不知道了,据《清嘉录》记载,苏州农家在中元节的时候会祭祀田神:准备粉团、鸡泰、瓜蔬等,在田间的十字路口拜两次,然后向田神祷告,叫做“斋田头”

。&1t;p>

这一习俗与古人注重孝道的理念有关:农历七月恰逢小秋作物丰收,以孝为先的国人会向祖宗报告当年收成情况,并请祖宗品尝新收的粮食。&1t;p>

祈丰收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插得越多越好,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民间还盛行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丰收。&1t;p>

还有放天灯、放河灯活动。其中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越远越好。其二是,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能进入极乐世界,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1t;p>

河灯也叫“荷花灯”

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于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1t;p>

中元节是鬼节,鬼水为阴,人们在水里放灯为亡魂引路。若河灯沉没代表一个游魂已投胎转世,如果灯飘得很远或靠岸,则代表亡魂到了彼岸极乐世界。&1t;p>

实际上,古人会趁这个日子尽兴游玩。94o年前的中元节第二天,苏轼就和好友夜里泛舟赤壁、把酒言欢,留下了经典的《赤壁赋》名篇。&1t;p>

还有一些南方靠水地区会放游水鸭子,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1t;p>

南方地区还有“烧包”

的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管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1t;p>

而北方也有同样的烧街衣,人们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烧街衣”

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1t;p>

也有的地方会做一些菜饼子或是小点心用于祭拜,寓意也是想让那些受苦了的亡魂在下面过得好些。&1t;p>

古人还会送花,鸡冠花供祖。&1t;p>

供祖瓶插鸡冠花,在宋代已风行。当时中元节前,沿街就有叫卖鸡冠花的,也称“洗手花”

,是七月半的抢手货。袁聚《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

&1t;p>

还有民间会做面塑,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要捏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1t;p>

闽南地区也有官方组织的大型活动,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1t;p>

介绍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节日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也表明了方小果为啥要将这些早早普及开来。&1t;p>

最简单的目的就是不会无聊,复杂点的目的就是需要经济展。&1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