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东晋,我来了! > 第88章 抢在桓温之前下手

第88章 抢在桓温之前下手 (第2页)

作者:千户陈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就像兖州刺史、太尉陈谦去世后手下众文武拥立陈望一样,袁真手下众将拥戴袁真之子袁瑾为扬州刺史和宣城公。

当然,他们现在是燕国的官员了。

桓温现在驻跸广陵,休息了好长一段时期,正准备大举兴兵,讨伐反贼,攻取寿春,找回些许北伐失败的面子。

陈望得到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经慎重考虑后做了两手准备。

他先给袁瑾写了一封信,大致如下:

袁公瑾兄:

鄙陈望心怀景仰,冒昧写书,望公见谅。

公乃将门虎子,四世三公,国之柱石,世代英豪。

令尊袁梁州更是当世之名将,功勋累累。

太和四年北伐失利,袁豫州退过淮河,鄙令麾下寿阳太守徐元喜大开城门接纳贵部。

后,本着贵部无处可去,鄙心怀不忍,命徐太守退出寿春,供贵部在寿春临时驻跸休养。

今闻大司马桓温在广陵厉兵秣马,准备北上讨伐寿春。

然,寿春乃兖州刺史所辖,为家父浴血奋战打下之基业,并筑城逡河,栉风沐雨,呕心沥血打造而成。

若大司马兵到寿春,必将引起一番苦战,城毁人亡,鄙建议公将寿春还给兖州,撤到淮北。

一可避免厮杀,生灵涂炭,二可你我交好,将来有机会鄙泣血上书朝廷,向陛下禀明公当初降燕之困境,令公及贵部回归正朔,岂不两全其美?

素闻公少年有为,胸怀大志,威望素着,鄙仰慕已久。

望公揆情度理,明鉴未远。

陈望顿,再拜!

写完后,陈望封好,心道,好话说了一箩筐,但愿能袁瑾能想明白,免去血光之灾,桓温来了兵多将广,必克寿春,不如早早退出大家都得利。

然后他又提笔给陈安写了信。

叔父陈安:

侄儿陈望向您问安。

今天听说桓温在广陵郡厉兵秣马,准备北上收复寿春,剿灭袁瑾,为北伐失利讨回颜面。

但寿春历来是我们兖州地盘,不管袁桓双方谁获胜,也会导致寿春百姓和城池受损,且会被桓温吞并。

此信附上我给袁瑾写的信,您安排妥当之人送去寿春。

若袁瑾同意退出便罢,若不同意,我们就抢在桓温之前攻下寿春,把江淮地区连成一片,永绝后患。

见信后,无论袁瑾同意撤出与否,叔父可先派两支人马星夜兼程,以最快度渡过颖水,抢占寿春西之颖口要塞阻断颖水,西北之硖石口以阻断淮水运输,断绝鲜卑白虏对寿春的一切供给和增援。

兵法云:城在在渒泽之中,无亢山名谷,而有付丘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

寿春正是这样的城池,当年“寿春三叛”

,分别由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三次平叛剿灭,用的都以声威为主,令其内部生矛盾,乘隙攻之。

叔父随父亲曾经攻打过寿春,并徐元喜将军对寿春城防更是了如指掌,其他我就不再嘱咐,一旦袁瑾拒绝撤军,我们一定要以最快度拿下。

寿春多年在兖州治下且袁瑾部下多为晋人,一旦我大军兵临城下,寿春军心、民心在我们,叔父可利用之。

古人云,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叔父可提前派人潜入寿春散布谣言,在寿春东面八公山设假兵和旗帜,及颖口、硖石亦是如此,令袁瑾及所部胆寒。

战场之上变数多,侄儿只是提议如此,望叔父临机行事,参考我之建议。

陈望奉上

写完之后,陈望将信封好,交于隔壁家丁,令他当即送到广陵公府,快马去历阳郡交于陈安。

然后回到房间,看着墙上挂的地图,眼前浮现出大军出征,兵临城下,明甲金光,烽火狼烟,战鼓号角,战马啾啾的场景。

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如果自己亲率大军前去该有多好啊,毕竟寿春太重要了。

若是陈安打不赢,桓温得了寿春,那自己这个兖州刺史就形同虚设了。

就像现在江南也有幽州、冀州、并州等地名,都是侨置,其实就是个县城。

去年退出中原,退出谯郡,退出寿春的战略大转移是他亲自下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