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一集 染指国鼎

第四十一集 染指国鼎 (第1页)

作者:背砍刀诗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长虹经天,血染白帜。

台上台下,虽有数十名内侍,但台阶逼仄,又被赵穿家将当道拦住,各都挤不上去。

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赵穿行凶,将晋灵公一剑刺死。

晋灵公临死之前,眼望长空,长吁一口气,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渐渐目瞑,蓝天白云,消逝不见。

众侍卫见国君已死,俱各惊走,余者拜伏于地。

赵穿将灵公尸体一脚踢在一边,率众直趋前殿,命殿头官击鼓撞钟,召集众卿。不一时众卿皆至,站列两班,不见灵公升朝,齐感讶异。

忽见赵穿登阶,站立公位之前,对众说道:晋自文公以来,三代向为诸侯伯主。今三合诸侯不果,伐齐中道退兵,与楚国对垒而不能决战者,只因昏君无道,奸佞在朝,三军不能用命于外也。某为家国天下之计,已除昏君,平靖朝堂。

众卿闻此,无不吃惊,不知所为。眼见戈甲武士就在身后,又皆不敢乱动。

赵穿:但若欲延续文襄霸业,非我兄国相赵盾还朝,谁能为之?公等若谓我弑君有罪,某这便引颈就戮;若无异议,便随我往迎相国还朝可也。

众卿闻罢,哪个敢说半个不字?且皆知灵公实为无道昏君,赵盾果是干国之臣,屡为昏君所迫,竟至逃亡在外。于是面面相觑,皆都无语,有胆大者,交头接耳私议。

素日与赵盾相厚者:我等愿随将军,前往国境,迎请正卿还朝,主持大局!

与赵盾平时不睦者:怪道!

我谓赵盾因何令其鲁莽兄弟掌军?原来竟是为今日之事。

平日敬畏赵盾者:此所谓智者明见千里之外,我等俗流,实不能洞视其肺腹也。

议论片刻,于是众口一词,皆应赵穿。

镜头闪回。七年之前,彗星入斗。灵公命巫史占卜星相吉凶,稍顷巫史献上卦辞云:

齐、宋、晋三国之君,皆将死于内乱。

闪回结束。及至今日,卦辞无一不验。

于是士会引军出城,往阳山迎接赵盾,赵穿弹压京都,众官回府以待。

屠岸贾正在京外选美,忽闻晋侯被赵穿所弑,吃惊非小,潜回府第,观望风色。

不数日间,士会将国相赵盾迎回绛城,百官皆出城接驾,如迎将军凯旋还朝。

赵盾在三公六卿簇拥下入城回宫,升朝登殿,击鼓撞钟,百官并集,无不凛然。

因先率众卿到至桃园,伏于灵公柩前,痛哭一场,然后吩咐殡殓,归葬曲沃。

丧事已罢,复升殿聚众,议立新君。

赵盾说道:因先君襄公托孤遗言,立幼子夷皋为君,乃有今日之乱。幸国君尚未有子,今当立长君,众卿详之。

众人哄然称是。

亦有人暗道:当初公子雍及公子乐,岂非皆死于公手?

亦只在肚中咕哝,谁也不敢明言而已。

赵盾:今有文公之子黑臀,母梦神人以黑手涂其臀而生,今仕于周,年齿且长。吾意欲迎回立之为君,公等以为何如?

士会率先应道:如此甚善。

百官:我等附议,皆依正卿安排。

赵盾:如此,未知以何人为使,前赴洛阳王城迎君?

士会仰承赵盾之意,欲脱赵穿弑君之罪,便荐举道:赵穿乃襄公女婿,便是新君黑臀姊夫,命其为使往迎舅爷,自是最佳。

赵盾从之,便派赵穿前往洛阳王城,迎接公子黑臀归晋。如此以来,便无人再追究其弑君之罪,反而一跃而为迎立新君功臣。

未过数日,赵穿遣使来报,公子黑臀返国,离城三十里歇驾。赵盾遂引百官出于都城三十里迎接,簇拥入城,朝于太庙。祭祀先祖已毕,乃回宫即晋侯之位,是为晋成公。

成公既立,便将国政专任赵盾,又以己女赐嫁赵盾之子赵朔为妻,是为庄姬。继而封赐拥立有功诸臣,六卿皆依原位,并无改动。

屠岸贾自回绛城以来,一直小心奕奕,跟随众卿之后,大气也不敢出;此时便趁拜贺新君之际,出班上奏。

屠岸贾:六卿之中,推赵氏。昔赵公衰随文公在外十九年,历尽艰险;后拥先君归国复位,九合诸侯,建立伯业,更是战绩彪炳。若论其贵,赵氏与先君文公既有连襟之谊,更有翁婿之亲。今国相兄弟,更有犁庭扫闾、复立社稷大功,存亡续断,不过如此。臣请主公,先重封赵氏一门,然后及于众卿。

赵盾闻言颇喜,冲屠岸贾颔微笑。因出班上前,启奏晋成公。

赵盾:臣父与先君情义,非臣敢言。然臣之生母,乃翟狄之女,先君之女赵姬氏怀以大德,更有逊让之美,遣人迎臣母子归晋;更劝臣父立为正室,方使臣僭居世子之位,遂主中军。今先君公主姬氏所生三子,曰赵同、赵括、赵婴,皆已年长,屈居庶支。臣僭越已久,情何以堪?愿以嫡长之位归之,望主公成全!

一席话说罢,朝堂中众卿窃窃私语,赞声一片。

成公说道:卿之诸弟,皆乃吾娣所钟爱者,且是寡人外甥,自当并用,另外封茅裂土。卿之爵位,全是由积功而得,又何须过让!

传寡人诏命,以赵同、赵括、赵婴三人,并为大夫,赵穿仍为中军之佐,卿位如故。

至此,赵氏满门公卿大夫,文武百官无不称羡。

成公封赐已罢,宣布散班,转回内宫,众官各归府宅。

赵穿随兄长回府,掩门私谓赵盾:屠岸贾谄事灵公,向与赵氏为仇,若非此贼,我兄何至于离国逃亡?桃园弑君之事,满朝皆怀欣悦,亦惟此贼心怀不忿,怨恨于胸。今见我兄弟得众,故作谄媚之态,其实是望免于诛戮。今日若不除此人,惟恐赵氏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