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五集 南北双雄

第六十五集 南北双雄 (第2页)

作者:背砍刀诗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崔浩固执己见,终使所荐者任职。

中书侍郎高允对东宫博士管恬说道: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

太武帝命崔浩续修国史,崔浩对全书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续史名曰《国记》。着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刊刻于石,同时刊刻崔浩所注《五经》。

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碑林记之,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历史,详备而无避讳,而石碑树立通衢,立刻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太武帝命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

崔浩被捕后,不知自己所犯何罪,至太武帝亲自审讯,乃惶惑不能应对。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太武帝诛杀崔浩。

行刑之时,几十个卫士争相往其身上撒尿,一边呼声嗷嗷。秘书郎吏以下皆被杀,清河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复说南宋。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东海郡人鲍照字明远,以辞章精美而闻名乡里,前来临川进谒刘义庆,欲贡诗言志展露才志。却遭王府门官鄙薄道: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鲍照勃然言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干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

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遂贡诗言志,终被刘义庆赏识,奏请文帝用为中书令、秣棱令,遂成佐国之臣。

亲信刘湛等力图拥刘义康为帝,趁文帝病重时称应以长君继位,贿赂朝中重臣。次年文帝病愈后闻知此事,即令兄弟之间生隙。

文帝于是诛杀刘湛等人,并将刘义康外调江州刺史。随后授任江夏王刘义恭司徒、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封殷景仁为尚书仆射。

此年有郡守上报祥瑞,称建康山间出现凤凰飞舞,众鸟群附,宋帝遂命筑凤凰台。

元嘉十九年,刘宋数路大军攻仇池,氐王杨难当逃入魏都平城,后仇池国乃灭。

元嘉二十二年,武陵王刘骏出任雍州刺史,是南朝派皇子重镇襄阳之始。

此年少林寺始建,因位于嵩山少室山脚下密林之中而得名,是为禅宗祖庭。

突厥族祖先以阿史那为姓、以狼为图腾,原本居住叶尼塞河上游,于此年南迁到高昌国北山,亦即今吐鲁番西北天山中,并掌握冶铁技术。

太平真君六年,北魏王朝击败鄯善土着,攻破焉耆城,先后设立鄯善镇、焉耆镇。

吐谷浑慕利延败退于阗,杀死于阗王,占据于阗国。

此年阿提拉成为匈奴君主,掌权后马上发动针对北欧及东欧大规模战争。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日耳曼和斯拉夫人部族战败,纷纷投降。阿拉提匈奴帝国疆域一度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

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平盖吴、驱柔然,一统江北,威震华夏。

于是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先后发动司、冀、幽、定四州十万人,修筑长城东起上谷,西至黄河,绵延一千余里。称为“嵌上塞图”

,以环护平城。

二月,发大兵十五万,以永昌王拓拔珪仁、高凉王拓拔那为将,南下青、兖二州。

宋文帝闻之大惊,遂诏任侍中、领太子右率萧思话为帅,北往迎敌。

萧思话遣将至彭城、滑台一带布防,并急调秦、梁诸军东下,欲与北魏决战。因闻报魏军兵犯青州,急调南泰山太守萧承之,升任右军将军,屯驻济南,往阻魏军兵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年老将萧承之已六十五岁,闻命率兵起行,进入济南,把守黄河。

不几日,北魏聚集大军于济南城下,在城北黄河岸边扎下营寨。萧承之知道寡不敌众,便令士兵隐蔽起来,大开城门。

部下皆大惑不解,问道:贼众我寡,将军奈何轻敌之甚?

萧承之从容答道: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公等未知当年张辽守合肥、文聘守江夏时耶!

诸将听命,于是皆在城头虚布旌旗,大开城门,在城外摆列阵势以待。

北魏军士看到这种情形,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不敢攻城,引军撤退至河北。济南城保全,诸将尽皆拜服,问主帅魏军退兵原因。

萧承之说道:我以孤军守此孤城,情况危殆,魏军所忌者,恐我援兵大至,前后夹击。我若闭门以守,彼必以为外无救兵,则必奋力强攻,济南在劫难逃矣;故只好故弄玄虚,欺哄敌军,亦乃行险之计,不可以此为鉴也。

其后不久,老将萧承之病故,享年六十五岁。萧承之临终之前再演空城计神话,迫使北魏退兵,得保济南及青、兖二州,宋人无不以为佳话美谈。

两国遂隔黄河相持,暂时休战。

宋扬州刺史徐湛之因广陵城旧有高楼南望钟山,于是加以修整,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盛,花药成行,招集文士极尽游玩之能,适为一时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