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 庄公六年2 (第1页)

作者:万年眉寿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唯有诸儿拊掌良久,在静谧的环境中格外引人注目。见另外几位国主或皱眉或含笑看他,也依然没有停下的打算。

公子突讥讽道:“齐公似乎丝毫不为这一大逆不道的行为而感到惭愧,甚至与有荣焉。只是令祖吕太公若知此日,不晓得会作何感想。”

诸儿挑了挑眉,毫不客气地道:“不比郑伯寤生与周王战于繻葛,同室操戈,文武先王有知,怕是连黄泉之下都不得安宁。”

“够了。”

寤生摇摇头,示意儿子没必要跟齐侯诸儿争辩。细说来,随着周王室地位与实力的颓丧,为诸侯所利用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寤生以为,如他一般打着“王命”

的旗号已经很过分了。

没想到……

“挟天子以令诸侯”

,真是有趣。齐桓公,齐小白,桓似乎并非美谥,不知是否是因此无礼之举。不过后人称之为春秋五霸,另外四位又是谁?

寤生想着,手里的动作也很快,下一刻便将这个问题通过弹幕传达了出去。

春秋五霸啊,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这三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剩下两位说服力不太够,有人说是秦穆公任好和宋襄公兹父,也有人说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我个人比较偏向前者哈,吴越兴起的时候已经是春秋晚期了,说难听点总有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味儿。但是即使是秦穆公和宋襄公,和前面三个也不是很有可比性,毕竟那三个属于称霸中原了。

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非要凑出五个,秦穆公好歹还有霸西戎的功绩,宋襄公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印象……呃,就是他很迂腐。

不论是名副其实还是虚假提名,其中都没有提出这个问题的郑国,也没有传下《春秋》这部史书的鲁国。

寤生似笑非笑地看了祭仲和公子突一眼,但是他对自己的儿子还算有数,郑国应该不至于在他手里衰落到如此地步,尽管这场内乱势必造成了不小影响。

不过待他想起鲁国和卫国,又觉得……唉,罢了,罢了。

不过齐襄公死掉齐桓公上位都还有个两三年,我们先按时间来。依然是鲁庄公六年,之前说到齐国把卫惠公送回国了。虽然是亲舅甥还是要明算账,大概是从卫国那里得了些宝物,考虑到鲁庄公也参与了伐卫,于是在文姜的要求下,齐国也给鲁国分赃了一些。

嗯……虽然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为和鲁庄公他爹鲁桓公当年,接受了宋国华父督的贿赂,对他弑君然后迎立宋庄公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操作,总感觉异曲同工啊。不都是贿……哦,没事了,卫惠公才是正经国君。

经历了二子乘舟事件之后,我的脑子里总是预设他是反派,忘了人家是合情合法的太子即位当上的国君。既然他是正牌国君,齐国发起的这场战争就是替天行道,鲁国得到的也不能叫卫惠公给的贿赂,而是礼物。

好,接下来又是一出伦理大戏。刚才讲得是舅舅和外甥狼狈

为奸……不是,和睦相处、友好互助的故事,接下来的故事主人公可就不这么想了。当事人表示,虽然舅舅很好,但是他的土地更好,所以还是不能太在意亲情。

熊通瞪大了眼,虽然已经因为夫人的言语有所准备,但他真没想到儿子下手这么快啊。他才过世了两年而已。

他略有一丝心虚地看向邓曼,却见对方面色平静,毫无波澜。

尽管夫人向来如此,熊通还是不禁皱了眉,寻思对方心中是不是在责怪他。但……无论如何,他不认为儿子这么做有错,他没有亲自下手只是因为活得还不够久,没轮到邓国罢了。

邓曼似是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笑道:“王上多虑了。”

楚武王的儿子呢谥号是文,也就是楚文王。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就去伐申了。其实先秦很多国家有同一个名字,因为很多字写起来也一样。比如曾国,我们今天特意分出了缯、鄫和曾三个国家,古代写起来是一样的。

曾国本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但是申国的话,也许是经过改封,或者是发生过分裂,总之,楚文王伐的这个我们称之为南申,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但是之前郑庄公母亲武姜出身的那个申,通常被认为是西申,毕竟这才方便申侯和西戎一起攻入镐京。

说远啦,总之,楚文王伐申是要路过邓国的。春秋和战国还是不太一样的,战国主要都是大国,但是春秋时代遍地都是小诸侯国。而根据礼仪,如果不经借道就路过一个国家的话,就算被杀也没地儿说理。

当然,邓国肯定打不过楚国,但是总不能借一次道就灭几个路上的国家嘛,所以通常大家还是会选择说一声借道……哎越说越觉得楚国好像还真是这么干的,把路上的国家灭了或者收为附庸了就不用借道了……

熊通把调侃地看向他们夫妇二人的目光一个个地都瞪了回去。他就知道,他们都嫉妒他和夫人感情好,现在抓到一个把柄就趁机幸灾乐祸。

邓曼一手探到他背后轻轻推了一把,示意他收敛一点,随即低声道:“无碍的,不必太在意。”

话虽如此,任谁看到自己的娘家被自己儿子灭国都不会有多高兴。虽然邓曼在世时所见的,也就是如今小疯正在讲的这次,熊赀并没有得逞,但他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

但是一边是儿子,另一边若是父母也就罢了,兄弟或是侄子比起儿子来,邓曼心知她当然能择出个轻重。

不过邓国毕竟是邓曼的娘家,楚文王可能还是考虑到亲娘的面子,所以还是很有礼地借道了。邓祁侯说这是我的甥,所以就开了个宴会招待他。但是邓祁侯的另外三个甥请求要杀了楚文王,认为他对邓国图谋不轨,有灭国之心。

尽管被拒绝了,他们还是据理力争、苦口婆心,说如果邓侯不杀他,到时候就只能噬咬肚脐了——当然是咬不到的,这个俗语代表追悔莫及。所以还是现在就准备把楚文王干掉吧,现在正合适。

但是邓祁侯真是个天真的人,他说如果他这么

做了,别人都不会再吃我剩下的东西了。其实这句话古代经常拿来骂人,不过一般会说成猪狗都不吃你剩的,表示这个人被唾弃。

为什么之前说公子寿是好人,说邓祁侯却是天真。一个是因为他们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公子寿的善良如果输了只需要付出自己作为代价;邓祁侯却是一国之君,他身后是整个邓国。

另外一个原因是,邓国分明在鲁桓公九年就和楚国打过仗,当时带兵的就是如今劝下手的三甥之二。邓祁侯到底怎么会相信一点血缘就能保住邓国啊,你自己或者你爹打楚国的时候也没顾忌邓曼啊?

所以他就是纯傻而已,跟善良没啥关系。

邓曼微微叹气,当初毕竟也不是什么很严重的冲突,本质是巴国和邓国的矛盾罢了,楚国只不过是帮忙说和的时候受了殃及。她其实没有太在意这件事,不过这时被特地提起来,还是感觉心情有些复杂。

熟悉的气息又再次拥住了她的肩。邓曼回头,就见熊通注视着她。

话说回来,甥这个称呼,指代的亲戚其实比较多,不是只有现代这种姐妹的孩子的意思。《尔雅·释亲》里的说法是,表兄弟、姐夫妹夫、大小舅子都可以被称为甥。这三个劝邓祁侯对楚文王下手的大概率就是这些亲戚。

诶,所以楚文王其实也有可能是邓祁侯的表兄弟吧,虽然不管是《史记》还是杜预注的时候都默认的是外甥。不过这也不重要。

总之,三甥在听了邓祁侯“被唾弃”

的理由后依然还在劝他,现在不听我们的赶紧下手,以后你国家都没了,连能剩的东西都没有。但邓祁侯还是不听。于是第二年,楚文王打完申国回来路上就对邓国下了手,不过没成功。

这完全就是假虞灭虢的戏码嘛,不过晋国干这个事情比较出名,再加上楚国的假邓灭申只完成了一半,所以流传到今天的成语就是假虞灭虢了。至于为什么没能灭邓国,确实让人怀疑是有邓曼的干预,不然邓国的国力应该是无法抵抗的。

不论究竟是不是邓曼的原因,只不过一次没成功而已,还有第二次。于是十年后的鲁庄公十六年,楚国再次伐邓,邓国终于成了楚国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