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章 僖公二年 (第1页)

作者:万年眉寿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僖公一年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的前置,那就是假虞灭虢的假虞。但是在具体讲述假虞的过程之前,首先需要把前面提到过的存卫一事拿出来重提一次。

虽然前面就说过将卫国重封于楚丘,但事实上直到这一年楚丘这座城池才被正式建成。上一年给邢国建城的时候其实特意指出了参与建城的国家,这次却没有,原因是鲁国并没有一开始都就加入。

当然这种小事无关紧要了,毕竟救邢存卫虽然是齐国的大功——《左传》里面几乎是翻来覆去地提,大抵是在这个时代,诸夏的国家险些甚至被灭国,还是超过了当时人普遍道德水准能够接受的程度。

闲话少说,接下来就可以正式进入下一个事件,假虞灭虢。之前说到,自从虢国想对晋国动手动脚,晋献公就也一直对虢国有点想法。晋献公这个人,儿子可能有异心他都容不下,何况是比晋国弱还没理的其他国家呢?

这种心思晋国的大臣也都懂,于是荀息请求用屈地产的马和垂棘产的美玉来和虞国借道。这三个国家地理位置是这样的,晋国在北边,虢国在南边,然后虞国夹在他俩中间。

在当时的习俗中,路过其他国家是必须要借道的,如果不向途径的国家通知而直接让本国使者进入他国,基本上是被杀也没道理可讲。当然,你够强的话也不是不能讲,后来楚国就干过类似的事情,理不直气也壮。

后话罢了,晋国这时候还是很给虞国面子的。甚至他们打虢国也是很有理由的,《晋世家》里面晋献公的理由是,曲沃与翼争权时,虢国一直帮着翼都那一脉和他的父祖对抗,此为其一;藏匿晋国流亡的群公子,此为其一。

嗯,虽然时间上还没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尽逐群公子”

,也就是重耳和夷吾流亡事件。但别忘了之前其实提到过,晋献公对他的堂兄弟们还有堂叔伯们其实也搞了赶尽杀绝,大概是总有几个漏网之鱼跑掉了虢国。

不过,话虽如此,虢国是要打的,送礼物给虞国晋献公是不乐意的。他说这都是我的宝贝,言下之意就是不想拿来贿赂虞国。荀息就劝他,如果能从虞国借到路,虞国对我们来说就和咱晋国后花园似的。

啧啧啧,这对君臣的野心啊,那叫一个昭然若揭。但是虽然荀息这么说了,晋献公其实还是有顾虑,他说,宫之奇还活着呢。这句话和当年楚武王伐随之前,也跟斗伯比讨论过搞这一套套的手段有什么用,季梁还活着呢。其实异曲同工。

“楚国若敖氏,果真是人才辈出。”

寤生道。

熊恽敏锐地意识到这位郑国国君所言,绝非全然赞叹之意。然而他并不明白,那是因为寤生已经从后人口中知晓了日后若敖氏必将作乱才会发出的感叹。

反倒是小白,确是瞧了一眼子文,也就是斗伯比的儿子斗榖於菟,勉强认同地点了点头。

当年斗伯比的答复是,随侯终有一天会更听亲信的话,我们先做准备。如今荀息的答复也

差不过,不过感觉宫之奇要更惨一点,季梁至少是真的比较受敬重。宫之奇就不一样了。

荀息说,宫之奇这个人,性格懦弱不能强谏,而且他是在虞国国君的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国君对他有偏爱。所以即使宫之奇进谏了,国君也不会听。

这话虽然听起来很怪异,明明是和自己很亲昵的人,为什么反而不愿意听从他的劝告。其实这种事情代入一下现实就知道,老头老太多得是愿意听销售的话买保健品,听不进去儿女好言相劝。就……过于正常。

荀息的话说服了晋献公,于是他干脆就直接派提出了这个策略的荀息去虞国借道。荀息到了虞国,送礼归送礼,总要把请求说清;而毕竟是借道,借嘛,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他上来先开始说晋国对虞国的帮助,说当年冀国无道,入侵了虞国的领土。冀国后来被晋国挫败受损,就只是因为要帮助虞国罢了。

然后又转回自己的目的,说如今无道的变成了虢国,在晋国南部边境的旅社处筑堡,从而侵犯我国。既然如此,希望虞公看在当年晋国对虞国帮助的份上,能够给晋国借道,让晋国去向虞国问罪。

他说的其实挺有道理的,有来有往才是长久嘛。再加上送上的宝物,虞公于是答应了,并且提出由虞国的军队做先导。宫之奇当然提出了异议,但果然就像荀息预计的那样并没有被听从。军队就此起拔。

里克和荀息带领着军队与虞国军队回合,两国一道伐虢,灭下阳城。这一战无意是晋国主导,一般来说经里面应该是先晋国后虞国,但事实上是先虞后晋。传解经说这是因为贿赂,不过我觉得如果从爵位而言,虞公晋侯好像也说得过去。

回到战役本身,都用到“灭”

了,理应是灭国,但事实上这里却是灭下阳而不是灭虢。而且没过多久虢国还战胜了戎,显然还没有灭国。事实上关于虢这个国家,其实是有东虢、南虢和北虢之分的。

东虢是我们前面经常提到过的,和王室关系比较亲密,在王室做卿士的虢叔封地。而北虢和南虢现在看来大概率是同一个国家,北虢所指位于黄河之北也就是下阳,南虢所在的位置叫做上阳。

而下阳是虢国的旧都,旧都的特征,其实就是祖宗的牌位基本都在那边。龙兴之地嘛,几千年这个习俗其实都不太改的,也就是考古上通常所称的圣都,宗庙所在。

就像即使曲沃一脉入主翼都,虽然文武一王和始封之君唐叔虞肯定都在翼都供奉,但是曲沃一脉的先祖成师肯定是供奉在曲沃的。所以下阳被灭以后,虢国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说是被灭了,当然他们还没被灭得像卫国那么彻底。

毕竟卫国不但国都没了,国君没了,军队没了,啥都没了,全靠齐桓公接济的。虢国只是宗庙没了,虽然法理上灭了,但实际上还没伤筋动骨,一般来说打回来就完事儿了。

当然晋国肯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但这是后话了。

刚说到虽然下阳被

灭,但是虢国仍旧在和戎的战争中打胜了。因为这件事情晋国卜人又发话了,他说虢国必然会灭亡,下阳覆灭不感到害怕,反而建立功业,这是上天夺去虢国反思的镜子使它罪责更深,也一定会轻视晋国且不安抚本国民众。

所以结论是虢国撑不过谷子成熟五轮了,其实就是说五年内必然灭亡。这个败戎却必亡的思路和之前虢君无道却能建立功业,因而虢国即将天降灾殃差不多。反正就是做得好也有话说做不好也有话说,话都让你们这些搞迷信的说完了。

除了假虞灭虢的一部分之外,僖公一年其实还有另外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发生在齐国,这些事情其实是齐国和楚国即将发生摩擦的先兆。前面说过楚国这时候开始对郑国产生了想法,但是上一次大概是中途放弃了。

但是想法已经产生很难被忘记,作为要庇护各国的霸主,齐国同样铭记在心。齐桓公于是在贯地举行了一次结盟活动,与会者包括齐国、宋国、江国和黄国。

宋国作为和郑国同样的南北夹板气国家暂且不说,先来提提江国和黄国。在说夹板气和墙头草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宋郑陈蔡好像都已经很弱了,但事实上他们真算不上弱国。真弱的国家一般咱都不一定听过。

就比如黄国和江国,这两个国家都是楚国附近的嬴姓小国,总体来说是楚国的附属国都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它们和楚国其实也有一些联姻,但实际状况就是因为听话且好拿捏,楚国暂且没对他们下手。

这种国家的处境自然比宋国和郑国还差,明明随时都会被楚国吞并这么危险了,齐国说要结盟,它们还是得乖乖和齐国结盟。不过好在楚国目前没心情理他们,因为楚国收拾了行李,等到冬天又去伐郑国了。

最后提一个人,被称为寺人貂。寺人应该是它的官职,反正是齐桓公身边侍奉的近臣。如果按照《周礼·天官》的记载,其实就是负责管理后宫事务的这样一个角色,其实就是宦官,至于当时的宦官会不会被阉掉就不知道了。

寺人貂在这时候开始向外界透露齐国军队的情报,僖公一年的传就这么没头没尾地提了这么一句。通常这种写法都是在为未来做铺垫,毕竟写《左传》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发生过了。所以这里顺便剧透,他的戏份在齐桓公临终前。

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小白面上难掩厌恶之色。

熊恽本欲落井下石一番,毕竟齐国那时的情景可真不怎么好看,教他颇感愉悦。然而当他的视线转到另一侧的重耳身上,顿时没了开口的兴致。

方才刚与重耳已经拾过一段口舌官司,在这一方面他本是斗不过他。且就如重耳此前所言,熊恽自身赴死之时同样不怎么好看。更何况齐国乱后,称霸的正是这位。

晋侯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