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开篇激战1860 > 第185章 清廷的格局

第185章 清廷的格局 (第2页)

作者:琳琅岁玥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直到近十日后才返回天津,结束了这场北洋海军成军后的第一次大校阅。

在此期间,陈济怀的特使秘密的拜会了李中堂。

所为之事,是就沙俄近期的举动,探听李大人的态度,并且期望能够共同加以应对。

然而,很遗憾的是,作为官场老将,李鸿章表现得滴水不漏。既对两江的建议不置可否,又称如何对待沙俄还得依照朝廷的旨意行事。

北洋方面如此作态,让陈济怀等人很是不爽。在此后又数次试探无果后,便彻底放弃了与其联合之念。

日后之事暂且不提,却说李中堂在此番海上校阅结束后,心中仍是意犹未尽。他在上奏朝廷,汇报巡阅情况的奏折中说:

“自经此次校阅之后,惟当益加申儆,以期日进精强,庶无负醇贤亲王历年缔造之苦心,仰副圣明慎重海防,建威销萌,力图自强之至意。”

而朝廷给他的复旨,也尽是勉力和褒奖之意。

然而,令志得意满的李中堂没能料到的是,紧接着从朝廷传来的消息便是,大清进口船炮军火的活动要从此暂停两年!

这份外购军火的禁令,彻底扼住了北洋海军展的命脉,而其始作俑者就是户部尚书翁同龢。

数日前,还在李鸿章风尘仆仆的巡阅北洋之际,户部上奏以“部库空虚,海疆无事”

为名,建议北洋和船政暂停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和机器两年,所省价银解部充饷。

而光绪皇帝则马上对这份奏折中的提议,予以了批准。

翁同龢作为大清连续两位皇帝的帝师,在光绪亲政后,已经成为了朝中的重臣。皇帝对他极为信任,对之所议也是言听计从。

由此,本就是朝中保守正统士大夫魁的翁同龢,已然具备了掌控朝局的能力。

而其本人的格局,也就决定了大清朝廷的气度,和面对时局变化时的应对方略。

翁同龢其人,还素来对洋务反感,并与李鸿章关系不睦。对于北洋海军事业,也是掣肘使绊,小动作不断。

这一点,在奕譞死后更为明显,终至此“自废武功”

之举。

不仅使得大清的海军展由此裹足不前,甚至已近葬送了此前投入的数千万巨帑和十余年的心血。

其实奕譞之死,对于清廷来说,与琅威理的离开对于北洋海军而言,有异曲同工之处。

若说奕譞,因其谨慎和恭顺,还是很受慈禧太后器重的。而且其与李鸿章也建立了不错的交情,成为北洋在朝中重要的支持者。

然而他的突然离世,让身在深宫中的慈禧,在朝中失去了得力的外援和倚靠,也缺少了能够羁縻光绪皇帝的法宝,可以说是内外失据。

这让亲政后的光绪,在翁同龢等人的怂恿和扶持下,渐渐寻求自立。终在朝中形成了帝党和后党之争,为日后大清的朝局埋下诸多隐患。

同时被视为后党羽翼的李鸿章,也在缺少了奕譞这个与慈禧联络的中间环节后,如同失去了朝中的靠山。

军火停购之事,便是在清廷内部这种新权力格局下的产物。

在这其中的某些人,为了党争和个人恩怨,而行此阻碍国防展之举,不禁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