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震惊!一道金幕通古今! > 第39章 天子守国门上

第39章 天子守国门上 (第2页)

作者:杉菜阿东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这个问题实在令人头疼,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对蒙古出兵多次,但蒙古实在是顽强,依旧锲而不舍的持续骚扰明朝边境。

现在的蒙古早已经不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铁板一块了,它分裂成了三个部分。

鞑靼。属于蒙古正统,领阿鲁台。

瓦剌。占据西蒙古,领马哈木。

兀良哈三卫。以前归宁王朱权管,靖难之役中是朱棣最精锐的骑兵,靖难成功后朱棣把他们封在辽东。

鞑靼和瓦剌之间经常打仗,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对于明朝,瓦剌和兀良哈三卫都是比较听话的,但鞑靼经常找事。

朱棣不是好战分子,老子国内的事情还没处理完美,谁要和你纠缠不清。

【永乐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

意思很明确,咱俩好好做邻居,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别tm整天来找事。

但鞑靼领阿鲁台觉悟不太够,他把朱棣派去的使者给杀了。

消息传到京城,朱棣火了,在殿前怒吼:

“逆命者歼除之!”

【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和他一起的还有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远。】

丘福是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的元勋,战后被封为公爵,朱棣比较信任他,委派的这四个人也不简单,都是朱棣敕封的侯爵。

之所以朱棣是“比较”

信任,而不是“非常”

信任,是因为丘福有个比较不好的毛病:自大。

【出征前,朱棣亲自给丘福送行。担心丘福轻敌,便告诫他道:“兵事须慎重。你到达开平以北后,即便看不到敌军踪迹,也应做好时时临敌的准备,相机进止,不可固执己见。如果一战未捷,那就等下一仗。”

大军出后,朱棣总有种不好的预感。于是又连下诏令,反复提醒丘福,让他不要轻信敌军容易击败的言论。为了让丘福听进去,苦口婆心的朱棣甚至用上了比喻句:

“颇闻军中有言虏易取者。慎勿信之,信之必败。事夫缚兔与虎其势不同。缚虎用全力,而缚兔亦必用缚虎之力乃保万全。盖此虏狡黠。况今征之于数千里外,征岂可不慎。兹以阵图示尔,大要如此。”

丘福嗯嗯啊啊地敷衍着,在他看来朱棣有些过于谨慎了,不就是个鞑靼么?

八月,丘福到了鞑靼,为了争抢头功,他把大军撇下,带着一部分先锋骑兵冲锋。

到了胪朐河,他击败了在这里的鞑靼骑兵,渡河后又抓住了鞑靼的一个尚书。丘福问本雅失里(鞑靼名义上的领,阿鲁台是实际领)的去向,尚书说:“本雅失里闻大军北上,惶恐北逃,离此地不过三十里。”

丘福竟然对敌军的尚书深信不疑,决定疾驰前往,以免本雅失里逃脱。诸将纷纷反对,觉得有诈,建议等候主力大军到达,探清敌军虚实后再出兵追击。

丘福不屑地看了看他们,骄傲地说:“怕什么!

你们这群胆小鼠辈,等本将军生擒了本雅失里,就能堵上你们的嘴了!”

于是丘福派鞑靼尚书带路,一路上,他又击败了一些零散的鞑靼骑兵,这使得丘福更加膨胀,他坚信,胜利已经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