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道教名山 (第1页)

作者:风疏竹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一行人在黄山上的第五天,留在松谷草堂休整。

凌家年轻的子弟很喜欢松谷草堂的道长们,在道长的后面跟出跟入,追着道长问问题,道长都是乐呵呵地回答。

我在明代看到的松谷草堂,到了现代变成松谷寺。

松谷草堂是道观,当初的创建人张尹甫在宋代宝佑年间在此结庐避世修行,但在明代宣德年间,改观为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岳指泰山、恒山、嵩山、华山和衡山;三山指黄山、庐山和雁荡山。

黄山本是道教名山,而非佛教名山。

黄山成名晚于五岳,但早在隋唐时期,黄山上已有道教活动;唐朝的古籍中,更有记载道家在黄山炼丹的传说;但是明末以后,黄山范围内,已无道教活动的踪迹。

黄山地处安徽南部,主峰莲花峰为安徽境内最高山峰,与天都峰和光明顶的海拔皆在18oo米以上,七十二峰皆难以攀登,黄山最初被称为“天子都”

在没有索道的古代,人迹罕至,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莫测,黄山成为道教人士问道炼丹的最佳选择,一直以来就有轩辕黄帝在黄山修身炼丹并升天成仙的传说,道教旧籍中也记载了非常多的黄帝在黄山跟容成子和浮丘公炼丹并得道飞升的故事。

秦汉时期,黄山因远观山石多呈青黑色,所以又称为“黟山”

,这与黄山脚下的黟县得名可谓一脉相承。

大唐立国后,为显李氏名正言顺为天下之主,尊以李耳为名的老子为远祖。而道教自汉代创教以来又以老子为祖师,所以道教在唐朝是国教。

唐代天宝六年,唐玄宗将黟山改名为黄山,并钦定六月十六日为黄山的生日。

浮丘峰下的浮丘观和九龙峰下的九龙观可算是黄山上较早的道观,唐朝以后又有升真观、真常观、步云亭和三义殿等十多座道观,其中九龙观和升真观还是皇帝敕建的道观。

即使在现代,黄山山上以道教元素命名的名胜还有很多。

例如轩辕峰、天都峰、炼丹峰、朱砂峰、仙人峰等山峰,炼丹台、神仙洞、试剑石、望仙台等景点,还有桃花溪的丹井和药臼,都与相传的黄帝炼丹的传说有关,甚至黄山十大名松之一的蒲团松,蒲团之词,最早也是出自道教。

时光流转,明末清初时,道衰佛兴,观废寺起。

到了现代,黄山上没有了道观,只有寺庙。

凌家子弟上黄山的第一天,夜宿的祥符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位于温泉小补桥南头,桃花溪南岸高坝上,但是在清朝时连同小补桥一起被洪水冲毁,在现代只余下遗址。

凌家子弟在黄山上的第二天,夜宿的是钓桥庵,初建年代不详,位于黄山汤岭北,石人峰下,即现代的黄山西大门附近。明代时为道院,后来一度废弃,直到清康熙间,改建为庵,因位于白云景区,又叫白云庵。

钓桥庵几经修缮,在现代仍是黄山西面的一个大地标。

黄山上有一间始建于唐中和三年,负有盛名的寺庙叫翠微寺,位于翠微峰下,直到现代,翠微寺规模宏大,也有僧人居住。

翠微寺的起源是天竺(古印度)一和尚由四川东下至黄山,在此定居结茅,自织麻为衣,挖蕨根、采野果为食,趺坐诵经,人称麻衣和尚,当地山民自为其盖寺一座,名“麻衣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