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普耳茶砖 (第1页)

作者:风疏竹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三叔四叔听到老道长讲,关于朝廷对入滇的相关政策后,担心朝廷这个时候下了号召入滇的诏书,而在家乡的凌家人找不到我们,错过了时机;三叔因此立即让四叔带同一位凌家子弟下山,回家探看消息。

老道长则和三叔、凌轩和我一起,继续在松谷草堂的东院侧厅里坐着喝茶聊事。

四叔问老道长:

道长,刚才你说,我们凌家入滇后,最好依山水而居,广种茶树;走茶马古道,用纳米中盐,但是又讲茶马古道所易之茶,先以传统的“巴茶”

为主,后来变成“湖南茯茶”

那么,我们到了云南,种茶树还有用么?

老道长微笑着说:

有用!

很有用!

要行茶马古道,一定要识茶,也一定要先弄清楚什么叫巴茶,什么叫茯茶。

巴茶又叫老鹰茶,也称粗茶,一般是指巴山蜀地山野长出的一般土茶,就是指四川生产的茶。

茯茶属于黑茶,蒸压后成砖块形状,色泽黑褐色为优良,冲泡后的茶汤有一股类似茯苓的香气,茯茶中含有名叫金花的益生菌。

现在的茯茶分为湖南茯茶和陕西茯茶两种。

湖南茯茶砖是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筑制成砖形的茶块。

制作茯茶时,要经过筛分、蒸茶、酵、炒茶、晾晒、干燥等工艺;工艺严谨复杂,特别是在筛分时,要将破损和不新鲜的茯茶叶芽筛选去,蒸茶要将茯茶中含有的水分蒸,酵的最佳温度控制在一定温度,才有利于茯茶增加茶香;

话说刚开始的时候,陕西不产茯茶,湖南不制茶砖;现时所见的茯茶砖,曾是陕西和湖南合作下的产物。

湖南的安化黑毛茯茶在开始的时候,是以散茶的方式。

在明初1368年,即明朝建立的那一年,茯茶制砖的茶叶加工方式,在陕西咸阳明,制作成砖的茶,方便存放和运送,受到人们的喜欢。

陕西人这个时候,用作制砖的茶就是湖南的安化黑毛茶。

湖南人看见茶砖的好处和畅销,也主动地将安化黑毛茶交给陕西人加工。

但是始终路途遥远,一来一往实在麻烦,加上蓬松的黑毛茶在运输过程破碎、串味甚至损失,这让陕西和湖南两方面都考虑完善各自的不足。

陕西人开始寻找本地的新鲜茶叶为原料,代替湖南的安化黑毛茶;而湖南人则开始研究茯茶砖的筑制和花工艺,都练成了茯茶神功,各自称霸一方。

这时凌轩问道:道长,陕西用作制茯茶砖的茶,是否也是黑毛茶?

老道长说:非也!

并非黑毛茶才能制作茯茶。

陕西产的茯茶主要产地是陕西泾阳中张镇、中山村、云阳镇等地方,泾阳水质中的矿物质和酸碱度,能够满足茯茶的生长育条件,并且茯茶地势低洼,土壤湿润又肥沃,有利于促进茯茶中含有的益生菌生长繁殖。

凌轩问道:既然陕西也有茯茶,直接输出西北不是更近么?为什么茶马古道还要运送湖南茯茶?

老道长说:

你问这个问题,要怪我一开始没有说清楚。

最初的时候,西北的人们,喜欢湖南的安化黑毛茶,故陕西人用湖南的安化黑毛茶制作茶砖运送到西北出售;后来陕西用当地的茶叶作原料,制作茶砖,这是让客户多了一个选择。

前边我们讲过,最初的茶马古道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边疆的茶马互市,茶马古道分为南、北两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我们知道,西北地区不产茶,但当地人民对茶的需求很大。

茶马古道的川藏道,茶叶是运送湖南的安化茯茶砖为主;滇藏道运送的茶则以云南普耳茶砖为主。

噫,怎么老道长口中所说的是“云南普耳”

,而非“云南普洱”

容我为大家解释一下。

老道长正在说的云南普耳茶砖,就是现代称的普洱茶砖。

为什么老道长把普洱说成了普耳呢?

因为在明朝洪武年间时,普洱就叫普耳。

我在穿越到明代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与大学的同学到云南游学,出前我曾专门对云南各地信息做过攻略,所以我对此十分了解。

现代的普洱,在西汉时期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时期隶属永昌郡。

唐朝时,南诏时期设为“步日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