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 (第1页)

宝玉对着一套流程很熟,每次家里来客人,他都要被拉出来,客人总是喜欢问他些读书的事儿,再看看他的玉。

这次也做好准备了,却不想殷庆没照以往其他客人的流程走,而是转头跟老太太说:“老太太,您别嫌弃晚辈说话鲁直,小公子真的是璞玉,需要好好雕琢才行。不知道是读书还是习武,还是二者兼有?”

老太太一脸发愁:“他身子骨弱,也没让他习武,只读了一些书。”

“攻读什么经典呢?”

做学问总要有个方向啊!

“如今跟着私塾读些杂学。”

“那也行,”

殷庆对老太太说:“杂学学的好了也能成大家,别的不说,我们姑爷就是算术不错才被征召的。小公子喜欢什么杂学?”

贾宝玉喜欢什么?他喜欢做胭脂,和姐妹们玩耍,这当然不能说。

贾宝玉只能退而求其次:“如今在读《诗经》。”

“《诗》啊!

这个好啊,认真研读必有收获啊。”

这本书可是一本春秋时候的外交黑话大全,连孔夫子都说:“不读诗,无以言。”

据说春秋时候,外交场合都是吟唱诗歌的,《诗经》收录了不少。多少重大的场合,这些国君使臣在剑拔弩张或者是言笑晏晏中吟唱着诗完成了一次外交,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知所谓虚头巴脑,但是这是一种贵族特有的含蓄,委婉,给予对方体面。也保留了在尔虞我诈下的一层朦胧的和气。

后来孔夫子重新编纂,更是把这种作用放大了。凡是不会在外交场合吟诗的都会被列国笑话,就连秦国和楚国这种被认为蛮夷的诸侯国也是死命的学诗,盼着在大家讲黑话的时候别弄错了切口。

直到最后时间来到了战国,大家不讲和气了,也不给对方体面了,自然在会盟的时候也不吟诗了。

但是这本书除了当外交黑话大全之外,还有很多作用,一本好书,真的能从里面学到很多。

所以殷庆由衷的感叹:“读《诗》好啊!”

尽管这样,殷庆还是没现场考一考宝玉,最后殷庆离开,宝玉也没机会背一下其中的内容。

等到事情处理了,殷庆夫妻两个再三和老太太替女儿说了软话,眼看着快中午了,才双双告辞。老太太还想留着他们吃午饭,但是殷庆也说了:“来的匆忙,家里老人还等着呢,回去的迟了怕他们担心。”

老太太这才不留了,还对上次殷庆帮忙找人托关系感谢了几句,又让鸳鸯打包礼物,老太太是做足了面子,除了亲自送他们出去,简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

老太太没有亲自送,是因为殷庆是个晚辈,作为同辈人,贾赦让老太太赶着出去送送亲家。

杨太太和邢夫人在二门口尬聊,因为贾赦和殷庆聊的时间比较长,他们不走,杨太太不好上车。

贾赦和殷庆这个时候聊的是昨日晚上的事儿。

殷庆说:“我这稀里糊涂的到现在也没明白,我闺女为什么把你印章收缴了?”

“还能为什么?你管那么多干嘛,你让她还给我。”

“你先说你昨天干嘛了?”

“老爷我昨日收了薛家五百两银子,给他们疏通。听说户部在裁撤皇商,我替他们打个招呼。”

说到这里斜着眼看殷庆压低了声音免得周围听到:“我就不信你们家没干过这种事儿。不过是用了瑭儿的名头,你闺女就让一群婆子冲老爷的屋里,你听听这是人儿媳妇该干的吗?你们殷家就这教养,我告诉你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