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第1页)

作者:青溪客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不料少女們見他搭話,反而各各飛紅了臉,面面相覷,又看了他幾眼,拾起衣服,嬌笑著四散跑開。王維碰了個釘子,苦笑道:「咳咳……想來少有外人至此,故此她們怕生。」我哈哈大笑:「久聞王十三郎風度有如玉樹瓊枝,連公主尚且讚不絕口,如今卻淪落到為人所嫌的境地,女郎家避之猶恐不及,可憐啊可憐。」

這時有個少女飛快跑回,叫道:「郎君,你向上去,有一塊高平闊落的地方,便是孟城,不過也只剩得幾間空屋啦。」說的是秦嶺鄉音,我久居京畿,也只勉強聽懂了七八成。少女說罷,便欲跑開,王維忙叫住她:「小娘子,這孟城如何走法?可是向北去麼?」那少女臉上又是一紅:「我也不知南北。」王維愕然道:「那你們如何辨別方向?」少女笑道:「我們只看地上日影,便知方位。」轉身跑了。

少女身影裊娜,一旦融入了山間樹影,便再也看不清楚,只餘下谷中白雲緩緩飄浮。

王維愣了片刻,見百十步遠處植有喬木,樹蔭濃密可喜,掩著幾間茅屋,就過去叩門問路,半日才弄清楚方位,回過頭來嘆道:「上古帝王無懷、葛天之民,想來也不過如此了罷。」

「怎麼?」

「無懷氏、葛天氏治下的臣民是何等自在,你我無由見之,但由此處鄉民,倒很可推想一二。有位老丈平生未曾出過輞谷,『大業』『貞觀』之類的年號,他家人也是全然不知。『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原來……」王維似驚異又似悵然,「不止是陶令的編造。而你看此間良田沃地、鬱林清川,漁樵俱可,又與《桃花源記》所言大是相似。」

我們依指點向東,走了好有兩刻鐘,見著一片翠色蔥蘢的秀麗山嶺,便是華子岡,為輞谷北側的最高點。攀上這山,我不免疲沓,坐下來休息,極目四望,欹湖的數頃湖波,山間的雲光樹色,俱皆收入眼底。

「是先去那孟城,還是先去那裡?」王維指著遠處高坡上,那古城城口的一小片屋宇。

我起身遙望,見那片房屋乃是唐制,卻似有了些年頭。雖然山居房屋大多簡素,可也能看出不似現時建築的嚴麗宏盛,而是初唐式的廓落朗肅。遠遠看去,有不少鳥兒在房頂結了巢,飛進飛出。我驀地反應過來,那該是宋之問的別業了:「先去孟城也罷。」

古城城門已然破敗不堪,我們先後走入,只見這城果然很小,大約只有幾里方圓,但城牆低矮,因此身處城中,也可望見周遭坡地,視野很是開闊。城中久無人居,滿地雜草間還散落著當年駐兵們留下的物事,幾百年前的刁斗、吊鍋、飯釜,甚至有已經鏽蝕不堪的刀槍。王維拾起一根槍來,撫摩著槍尖道:「好鐵。」

忽地樹葉沙沙微響,有隻貓從他身旁一棵樺樹上躍下。貓和那些少女們倒不一樣,見了外人也絲毫不畏,擺了擺尾巴,逕自奔來,眼睛亮閃閃地打量我們,似乎在比較誰是好相與的那個。最終它咪嗚叫了聲,跳上了王維的衣襟,將頭在他袖間輕輕挨蹭,姿態甚是輕鬆愜意。王維沖我得意一笑。

這裡天藍如洗,清爽的秋日輕風掠過城牆的缺隙,發出輕微的嗚嗚聲,卻並不駭人,反而有種特別的清幽之致,仿佛連你的心也被這嗚嗚的風拂得平整了。那些年我混跡幽州時,常常聽見城頭上有人吹塤。這種嗚嗚的風聲,乍一聽也很像塤聲,但卻沒有那份哀涼之氣。劉裕故事,雖也可感可嘆、可悲可慨,但身在如此安詳闊朗的地方,我卻是起不了什麼弔古傷懷之思的,當下只望著城下的幽林穹谷發呆。劉裕攘袂而起,撻伐定亂,這一代雄傑留下的故跡,現今卻成了貓狗、禽鳥們快樂游弋的所在,這種對比奇妙地和諧。

「上去瞧瞧?」王維目光示意城邊的戍樓。那戍樓形制簡陋,想來並非戰事瞭望所用,而只是為了兵士們可以登高望鄉。他走過去,推開了門,過了片刻,才揚聲道:「過來罷。」門戶久封,乍開之際,常有大片塵灰揚起,他自是有意待灰塵落定,才呼我進去。我一向知他體貼,仍是忍不住沖他笑了笑。

那樓底有一間小小斗室,大約是戍衛休息吃飯的。時過境遷,房裡的桌與榻下生滿草綠色的細弱葉蔓,碧瑩瑩地延伸出來,寒意隱隱,四壁則成了蛛蟊的領地,滿滿的都是形狀規整的蛛網,也不知這些蟲子已在此定居、繁衍多少年了。我素來膽大,看了一眼,也覺得吃不消,連忙上樓,卻見王維取出巾帕,擦淨城堞上的灰,坐了上去,身體倚在青灰色的磚牆邊,雙腿則伸到城外,悠悠晃著,看得我心驚:「你……你不要那樣坐。」

「摔不死。」王維笑著一指城下,「偌大一片軟草。」

我趨前,果見城牆不算太高,大半坡細軟青草有若錦繡,連綿展開,顯無危險。但他這坐姿委實駭人,我哼道:「你且自在。待我推你下去,不死也摔斷腿。」

「阿妍天眼已開,漫說六道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無不能照……」他順口引述《大智度論》中的文句來吹捧我,「既然連未來之事都能知曉,想必也知道,她這輩子都捨不得將我推下去。」

「住嘴!

不怕佛陀見怪,折我薄福?」

王維凝望遠方,臉龐的輪廓為遠山所襯,格外沉靜清寧:「你知曉未來之事,那麼……你知不知道,我將來還能……與你相守多少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