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第1页)

作者:青溪客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第74章直教宛轉生意

又一個春日——天寶十一載的春日——來臨時,王維結束了服喪,回到朝中。三月二十八日,吏部改名文部,他做了文部郎中。從五品上的職事官,可以說是不錯了。

在這個職位上,他安靜地熬著,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無意義的活動和儀式,在皇帝賞賜百官櫻桃時作應制詩。這完全是一個平庸官僚的生活常態,但我有時覺得,這大概就是他所求的。他對時局不再有什麼指望了。

夏天到來之際,他請來了一個人。那人踏進堂屋的一刻,我幾乎驚呼出聲。

我沒有想過李崜會瘦成這個樣子。之前他完全是個小胖子,可如今卻瘦到了比常人更單薄的程度,綠色的官常服穿在他身上,顯得過於寬大。他的眼皮和嘴角都耷拉著,鬢髮間閃現點點的灰白,後背也隱約有些佝僂。

王維將他請入正堂坐下,寒暄一番,關心道:「李郎何以憔悴如斯?」

李崜去了秘書省,現在是秘書郎。他原先在兵部,卻去了秘書省這種不怎麼緊要的部門,也不知是為什麼。

他垂頭不語,最終道:「勞王兄動問。我那年失了心愛之人,至今常常無心飲饌。」

王維望了我一眼,說:「我雖未必深知你的苦處,但我也曾喪妻。李郎之心,我或能知曉一二。」

李崜聽得此語,方才抬起頭,看著他說道:「王兄懂得我的心意,再好不過。唉!

我昔日也曾與她頑笑,言及身後之事,卻不曾想到,如今那些景象……當真在我眼前了。」話語平淡,卻是無比沉痛。

王維又安慰了他一番,道:「再過幾年,多少會好受一些。」

李崜搖頭:「也不知道要再過多少年。王兄叫我來,可是有話與我說?王兄精於佛理,我雖然粗鄙,卻也喜歡聽慈恩寺的阿師們談講……今日能與王兄這樣的才子對坐相談,我甚是開懷。」他口中雖說著「開懷」,容色卻仍舊枯寂之極。

王維端起茶盞,潤了潤唇:「實不相瞞,我請李郎來,是為了阿郁……李郎記得阿郁嗎?」

「阿郁……」李崜想了想,恍然,「是了,當年我將阿郁寫入變文,引來好大禍事,幸虧你與你娘子尋得金剛智法師,請法師出面說話。」

「正是。阿郁從前有一樁心愿,若是李郎肯為她了此願心,她必定深深感激。」

李崜慨然點頭:「不知她有何心愿。」

「她愛聽晉宣帝司馬懿的故事,深慕其才略,也願天下更多人知曉司馬懿的傳說。李郎若能將宣帝生平寫入變文,傳唱於寺廟中,阿郁定然感激欣慰。」

李崜露出為難之色:「可是自從弟心愛之人逝去,弟已立下誓言,不再寫變文。」

王維早已與我詳查過李崜所歷之事。是以,他聽到李崜拒絕,也不意外,只笑道:「我聽說過,那個女子與你甚是相得,還曾共同著作文章。她若有靈,大約也望你繼續秉筆作文,讓世間百姓仍有變文可聽。來日你百年之後,與她團聚於地下時,也有的故事講與她哩。」

換作別人,這麼直言他人的身後之事,只怕是要挨揍的。但王維就是有這種魅力,能將看似不合適的話講得溫和又恰切。李崜囁嚅道:「晉宣帝的故事麼?我……我不知道沒有了她,我能否將文章寫好。」

王維笑道:「不礙事,不礙事。我與李郎共同參詳。」

李崜猶豫了片刻,應允道:「晉宣帝的事,我也聽過一些,只是不甚清楚他的事情有哪些可寫之處。」

「從高平陵之變寫起如何?」

高平陵之變,乃是司馬懿在被架空十餘年之後,趁大將軍曹爽與魏帝曹芳到魏明帝之墓高平陵謁陵的機會,重奪回權力,並處死曹爽的政變。

「高平陵的事,我以前也讀過。」李崜說,「宣帝當時虛位太傅,並無實權,卻敢於趁皇帝與曹爽不在,關閉洛陽城門,屯兵洛水浮橋,以此劫取權柄,確是甚有膽色——此事至愚之人亦不敢為,宣帝卻一意為之,而竟然成事,也算奇聞。若將此事寫入變文,必然有。只是我對此事僅知大概,王兄可能為我分說一二?」

王維笑道:「宣帝有蔣濟等幾位曹魏老臣支持,其子司馬師為中護軍,在禁軍之中有些根基,手中亦有三千死士,但卻遠不足以與曹爽相抗。不過,宣帝及時領兵直趨洛陽武庫,又命司馬師與其弟司馬孚屯兵司馬門,再命高柔、王觀各自前往曹爽、曹羲營中,統領其部眾,則洛陽幾處要地俱在其掌握。」[1]

「當時禁軍的兵器多半存於武庫之中,他先取了武庫,則既能釜底抽薪,使曹爽的兵士無兵器可用,又使自家的人馬有了武備。他之成事,固然可謂天定,卻也是因他自家籌謀周密。」李崜思索著。

王維道:「正是。」取了畫筆,在一張熟紙上勾勒漢魏洛陽城幾處軍事要地,指與李崜,「洛陽武庫在城東北,而曹爽府恰在武庫之南。司馬懿若要取得武庫,須得經過曹爽的宅邸。曹爽之妻劉怖有所警覺,使人向他發射弩箭。然而他卻未在曹爽宅邸過久停留,而是勒兵直向武庫,實在可謂機智。」

李崜道:「他自家領兵去取武庫,可見武庫在他心中最為緊要……他又遣二子屯兵司馬門,可見除了武庫之外,他最為看重的當是司馬門了。他奪司馬門,想來是為挾郭太后以命朝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