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东汉篇四 班超定西域 (第2页)

班超一看,这疏勒国挺热闹啊,在西域这一亩三分地上,又有什么热闹是我汉使不能来凑的呢?于是班超立马加入了战争,逮捕了反叛的首领,更是直接率疏勒军队击破尉头国,斩杀六百余人,疏勒重新安定。

但北匈奴的桥头堡是龟兹,而龟兹则正是这一系列叛乱的主要导火索,如果想要平定西域,那么龟兹便是不得不拔出的大患,于是班超一鼓作气,集结了归顺西域属国的军队一万余人,攻破姑墨国,从此于西域孤立了龟兹。

在终于扫平了前期的障碍之后,此刻距离明帝去世,已然五年有余,此刻的章帝也在图谋向外扩展的良策,班超趁机上表章帝,提出了以夷狄攻夷狄的策略,用最小的代价做最大的功绩,不日便可奉上龟兹王的首级。

章帝看罢班超的奏表就知道这定然有戏,尤其是班超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份行动计划的可行性,于是朝廷便派了一千多个囚犯与有志青年奔赴西域,班超的队伍一下子扩大了三十倍呢,好多呀。

刘炟:……

朕不是傻子,不要以为朕听不出你这个天幕阴阳怪气的语调。

虽然一千多个人放到对外战争之中好像很少的样子,但是他相信,一千多个人,对班卿,已然足矣。

既然都以夷狄攻夷狄了,那主力自然不是他大汉的臣民,粮饷后勤可是很贵的。

就该让西域那些属国自己掏钱,干嘛要花他大汉的钱财?

以夷狄攻夷狄并非是班超的首创。实际上,自汉武朝开始,汉朝便已经开始发展胡骑,是汉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窦宪在攻打北匈奴的时候,其麾下南匈奴的军队是立了大功的,甚至可以说,主力主要就是南匈奴的军队。

但要说把以夷制夷玩得最六的,那还得是班超。

当然,尽管班超拥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敢与眼光,如此胆略过人,平定西域,也足足花了十七年的时间,可谓是一场极其漫长与艰辛的斗争。

可以说,班超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情怀,全都投注到了西域这茫茫的戈壁之中。黄沙会掩埋战争的痕迹,但史书会记得他在西域建立的功业,从此之后,西域五十余国,尽归东汉掌握,虽然班超之后东汉对西域的治理可谓是一团乱麻,但班超余威犹在,直至东汉末年,西域仍旧不敢轻举妄动。

万里之功业有哪有容易做成的道理呢?

章帝和明帝原本正在为自己这镇守西域且不怎么花钱的良将激动得眼眶通红。

就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等等,怎么就一团乱麻了呢?

班超都给后人立了这么一个标准的治理模板了,你们后世这些不肖子孙是怎么搞的?

不过,两汉能够将外族驾驭得如此如鱼得水,自然令人钦佩。可“以夷制夷”

到底是一把双刃剑,一旦用不好,定然会成为刺向自己的一把刀。

东汉时期作为汉朝边境第一道防线的西羌,后来反过来替代匈奴,成为了汉朝最新的边患,五胡乱华之中,羌人的身影也无处不在。

当然,这也并不能完全怪羌人,实际上,在两汉时期,西羌一直对于汉朝的制度是心存向往的,愿意依附汉朝,为汉朝征战。可惜汉朝的豪族发展十分猛烈,豪族占田,富过王侯,关中地区尚且苦不堪言,何况是边境地区的普通羌人呢?

再加之地理位置的原因,边陲地区在封建时代,永远是第一个被放弃的地区,羌人最终会选择劫掠中原,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后代这些皇帝们都不行啊,难道不知道肥羊宰起来才是最快乐的事情吗?

不仅可以充盈国库,还能减轻国内农户的压力。

一本万利的买卖,不干白不干。

他最喜欢打劫大商人和渐渐发展起来的豪族了。

看看他的陵邑地区,多么适合豪族生活啊。

话说回来,西域犬牙交错,班超在西域数十年,虽然一直没有一场如汉武时期的大规模战役的发生,但是其中之惊心动魄并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背叛与背刺无处不在,譬如这个疏勒国吧,至少背刺了班超两次。

前面说了,班超原本打算离开西域的时候,疏勒的都尉不是自刎了嘛,哎,应该晚点再死的。

后来在班超打算出使莎车的时候,莎车则认为汉使不会来莎车,于是直接投降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立马在背后反叛了。同样都是都尉,这两个都尉可真是天差地别呢。

恰在此时,汉军那一千多个援兵终于到来了,于是班超便与率汉军前来支援的徐干一起杀掉了番辰,转而开启了自己攻打龟兹的大计,而攻龟兹的第一个突破口,当然是自西汉之时便已颇有渊源且兵强马壮的乌孙了。

乌孙?兵强马壮?

刘彻颇难将这两个词汇联络到一处去。

真的兵强马壮之前他汉朝让乌孙迁回故地替他抵御匈奴,他怎么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