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 (第2页)

小小的念想,经过一日又一日的发酵,有点难以抵挡。胡大夫到底是没忍住,和曲阳说了下自己的想法。他想拿点老参的参须,掺着其余药材,做点益寿延年的药丸,三个老人,每人应该能分到二十粒,每五天吃一粒,能适当的恢复些元气。

曲阳自然是同意这事。

有了他的点头,胡大夫心里头就踏实,关起门来琢磨了小半个月,总算把药丸琢磨了出来,喜滋滋的分了两瓶给阮老头阮程氏,细细的跟他们叮嘱着,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最好。

药丸是四月里就开始琢磨的,五月里开始吃,现在是六月,颇得成效,看阮程氏就知道,她都可以出去窜门,跟没染风寒前似的,劲头还挺足。她人见好些后,性情依旧没变,在谁家吃饭,她就会帮着张罗,干些琐碎活。

阮程氏已经不需要顾看,阮刘氏松了口气,如秀娘俩过得很好,蓉蓉也越长越好。阮刘氏近来脸上的笑都多了些,眼见的显年轻了点。家里的糟心事,就剩下二儿媳,把二儿了隔开后,二儿媳是越发的能闹。

随着孩子的月份大起来,她的底气似乎是越来越足,整日没个消停。如今已有七个月的肚子,挺大的,六月的天,日头晒着呢,她倒是挺着个大肚子,非要吃西瓜,刚进六月哪来的西瓜,阮刘氏懒得搭理她。西瓜性寒,怀着孩子呢,就该少吃点。

阮严氏吃不到西瓜,就站在屋檐下,对着在做针线活的阮刘氏骂,说着各种不入耳的话,难听得要死。阮于氏都听不过去,想张嘴说两声,阮刘氏就拉住她,对着大儿媳摇摇头。

阮刘氏算是看明白,还是妯娌说得对。这二儿媳啊,就不能搭理她,越搭理她越来劲,让她自个折腾着吧,累了,自然就消停。待二儿媳生完孩子,她宁愿累点,把孩子抱过来养着,跟着这女人指定遭罪。

全是因着,这阮严氏见家里人不搭理她,她不乐意啊,不高兴啊,怎么办呢,她就拿着手拍打着肚子,可着劲的闹腾,很多时候阮刘氏瞅着她过份了些,就不得不妥协。

这趟,阮严氏骂得口干舌燥,见婆婆连眼角都不瞄她。她先进堂屋,喝了口水,解了渴,拿出帕子擦了下脸上的汗,挺着肚子倚在门口,又开始朝着肚子拍打着起来,嘴里喋喋不休的谩骂。

打着打着,她觉得肚子疼了起来,一阵阵揪着疼,阮严氏哎哟哎哟的捂着肚子喊疼。这把戏,她都玩了多少回。阮刘氏连头都没抬,想着将这针线活收了尾,再去看看二儿媳。

可是,听着听着有点不对劲,这喊声,跟往常的腔调不同呢。阮刘氏赶紧抬头,就见着二儿媳的脚边流着滩血迹,她吓得连手里的针线活都落到了地上。“明志娘,快去喊胡大夫。”

说着,疾步往正屋的屋檐下跑。

这日傍晚,暮色四合,阮严氏艰难的生下个死婴,是个成型的男孩。

阮刘氏气得当即就说,定要休了这毒妇!

要不是她隔三差五的拿着肚子里的孩子折腾,好端端的,怎么会出这事!

阮文善没说话,只是问着二儿子的意思。

憨实的阮业浩脑子里还在想着他那死去的孩子,浑身僵硬,整个人都是懵的,手脚泛着冰冷。听着父亲的话,他呆呆的看着父亲,张了张嘴,却无法说出话来。要哭不哭的模样,看得屋里人眼睛泛酸。

最后的决定是,便是要休妻,也不能急在这一会,先让阮严氏养好身子再说。

因着这事,老屋才有点喜庆的气氛,又多了几分凝重沉闷。

将将要进六月下旬,眼看就要农忙,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农忙做着准备呢。

陈子善突然说要搬来源河村,建两屋茅屋,旁边再搭个草庐,草庐即学堂,取名笑痴,不收束修,送些粮食蔬果即可。

笑痴。是他给自己取的字。从今往后他是笑痴居士。

陈子善年纪轻轻就能考取举人,学问那是相当的好,他只稍稍指点着阮家三个孩子的学业,三个孩子仅半年就成了学堂里最出色的学生。十里八乡听到他放出的这消息,地主啊乡绅啊等,都主动出钱出人,村民们则是出力,纷纷说要过来帮着盖茅屋搭草庐。

茅屋在陈子善的要求,盖得很是简陋,却用料实在,虽是茅屋,可相当的结实呢,冬暖夏凉。十里八乡的着实费了不少心思,陈举子可不能生病,生了病谁来教孩子们读书,得盖好,必须盖好!

便是茅屋也得盖出青砖瓦房的效果来。

草庐,因着要送来读书的孩子比较多,草庐很大,也是相当的结实,还挂了卷帘,夏天遮日头,冬天遮风雪。桌案凳子等,笔墨纸砚等,书本啊之类的,都不用陈子善开口,那些个有钱的人家,颠颠儿的买了用车直接送过来。

如此这般,家里的两间茅屋可不够,又盖了间书屋出来。来读书的孩子跟着沾了福气,至少笔墨纸砚是可以不用担心。本来有些家里紧巴的,想送孩子读书,又苦于手头没钱,听说不用置办笔墨纸砚,赶紧将孩子送了过来。

别说百年,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好事啊!

好在草庐盖得相当大,孩子们稍拥挤些的坐着,倒也能堪堪坐下。陈子善并不拘着,想来你就来,不想来你可以不来,他不勉强。左右他是教着,不会特意为着谁又把教过的重新教。

他教得慢,笔墨纸砚书本等物品,只能在草庐里用,不能带回家。遇着不懂的,学生问他,他也会耐心细致的教着。到了时辰,出了草庐,就一概不理,自往茅屋家去。学九天休息一日。

他的茅屋他的草庐,都在山脚下,抬眼望去,就能看到阮如秀的屋子。

进了九月,草庐里的学生走了三分之一,觉得陈子善教是太慢,又杂,完全不像是当夫子,太过随性,跟着他学不到知识。剩下的三分之二,在冬天来临后,又走了小半,草庐盖得再好,也冷,只放三个炭盆,根本没法取暖。

剩下近二十个学生,一直跟着陈子善,直到得到他的点头,可以走出草庐。他们才离开,这近二十个学生,多年后,都成了响当当的人物。或经商或当官或在边关战场或江湖中,像是一张网,遍布整个大江南北,为曲阮常三家的崛起出力不少。

常榕在离开源河村整整一年,一年后的三月阳春里,他带着婧姐骑着常小榕回到了源河村。

一岁多的小平安,看到父亲和母亲,有着悠悠的功劳在,他几乎是瞬间就认得,同时也奶声奶气的喊。“爹娘。”

把常榕夫妻俩感动的顿时红了眼眶。

四月里,常宅建成。按着当初说好的位置,建在曲家的斜对面,两个宅子几乎是一模一样。

阮永氏看着这常宅啊,埋在心里深处的隐患总算是消失了。

往后啊,安安生生的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