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与赵洪文谈话 (第1页)

作者:研小落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对于1班队伍的指挥位来说,选替补确实是件难事。

凡是能进入1班的人,就没有差的,一水的a级,也没有明显的实力差距,最终挑选的标准除了自己能力,还包括与队伍的适配程度,就是最有能耐的人,如果是控制系或者辅助系,和队伍里牧承影、施佩玲他们重了的话,也无法被选上。

还不只是实力的问题,个人品性、决策能力、训练强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在磨合,叶芸凝自问自己不是那长袖善舞之人,难说能把人协调得怎么样,和于寒是常吵常新,要是再招进来个这样的,叶芸凝自己能愁死。

林小璨事事以她“芸凝姐姐”

马是瞻,牧承影总缺些安全感,吕京寰因着“阿龙”

之故不想强出头,施佩玲心如明镜,但作为基地之外的“外来人”

,多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真让叶芸凝费心协调的也真只有于寒——只是这已经足够让叶芸凝头疼的了。

也因此,在一开始,最老实最好脾气的赵洪文,被叶芸凝排到了最末考虑。

队伍人员组合,这几乎是无法在一开始就定夺下来的事情,多数指挥位先定个大概,然后在后续的比赛中慢慢磨,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每个队友的控制情况,这样一场一场地磨其实很考验人,磨的是每一个想加入级部最强队伍的替补同学的心性,磨的也是指挥位自己的筛选能力。

有的队伍多人多战术多搭配,因对手制宜,也能闯出成绩,但那不是叶芸凝的指挥风格,她更偏向于“一力降十会”

,更偏向于用一套人马,磨好一套战术、一支队伍以应对强敌。

细细思索下来,这其实与于寒的“赛前战术收集,调配最优排列”

的风格相悖,但于寒对此没开口,她摆正了自己作为情报顾问的副手位置,配合着叶芸凝进行战略部署。

能为一体、能在队内全面兼顾的队伍,才是叶芸凝想要的——包括替补选手。

叶芸凝想把队伍内部的阻力降到最低。

因为人少,所以她的要求不低,但总体来说,叶芸凝筛选的还是挺轻松的。

叶芸凝能选的轻松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于寒对队伍情况了解得相当透彻,有规划,知道队伍里缺就缺主攻系的队友,匹配班里同学的资料,已经提前给她筛了一遍了;第二个就是叶芸凝自己快刀斩乱麻,筛选标准简单粗暴,以“谁能坚持跑下去,谁就参与竞争”

作为筛选标准,最后就留下赵洪文一个人。

要知道,当时跑得情况,可是作为队里另一个出前排输出的林小璨都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当时抱紧的信念就是“无论如何不能拆芸凝姐姐的台”

,才勉强撑下来,意志力稍微弱一点的都去休息了,只留下赵洪文一个人。

“其实我是真的非常不喜欢要替补的,我一开始入学的时候,甚至打算过一个都不要,一个替补,很可能扰乱正常队友的心,有人觉得以此提高竞争意识是好事,但我不觉得……”

叶芸凝回忆道:“我不喜欢这种养蛊似的优胜劣汰,我认为,一个队伍最关键的凝聚力,还是在人心——队伍里,人心齐,泰山移,比什么完善的竞争机制都管用。”

赵洪文终于可以抬头直视叶队长了,他的眼里出一点点光。

叶芸凝低沉了下:“但于寒那句‘容错率太低’给了我不小的警告,我自己可以带着林小璨把一条路磨到顶尖,却不能带着全队剑走偏锋,毕竟天灾人祸,总有意外,后来不就出了吕京寰同学被冤枉了的事情?能把你招进来,应该算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赵洪文历来不善言辞,跟上司说话,对方还没言的时候,就有点脑供血不足,听着叶芸凝说了一大通,每个字都听懂了,可就是合在一块,一时没理解到点子上,只最后一个“最正确的决定”

回绕在耳边,他呆呆地开口:“谢谢队长夸奖。”

叶芸凝听他这驴唇不对马嘴的回答,不禁扶额:“我没有在夸你。”

“对不起,队长,那个,我……”

赵洪文紧张到脸红了。

“行了,你别紧张,”

叶芸凝给他打手势示意,“这就是私下里的一次谈话,没有问责或者更改赛场安排的意思,咱俩就当平常队友,聊聊天。”

赵洪文还是紧张。

赵洪文挺社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恐,不想和别人说话,一和人说话就紧张,就脸红,唯一能让他轻松面对的,大概只有相处了好几年的好兄弟东米诺。

东米诺的死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那时吕京寰还在,他报名上替补了也没多少上场的机会,他有很多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就显得越沉寂,在大家互相磨合的时候,成为了冷眼旁观的看客,然后就再也没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