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示范2 (第2页)

作者:十里木樨林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这种操作方式一来效率较低,二来由于纺轮的转动度难以控制;纺出的纱线往往捻合程度不同。

山东临沂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已出现了手摇纺车的形象,这表明至迟于汉代纺车已非常普及。

最初的纺车是手摇式的,主要由一个大转轮和一个小圆锭构成。

通常,转轮直径是锭子直径的数十倍,两者以绳索或皮带相连。

摇柄位于大转轮中心,转动摇柄时大转轮即开始转动。

由于转轮和锭子直径相差数十倍,转轮转动一周,锭子就会转动数十圈;这里的锭子就相当于古代的纺轮,在其轴向一端固定若干条纤维,随着锭子转动,就可以自动加捻。

由于锭子的转动圈数由大轮的转动角度决定,因此加捻的圈数也可以由操作者精确控制。

此外,加捻完成后,只要将纱线取下贴在锭子侧面;随着大轮转动,纱线也会随锭子转动而自动缠绕到锭筒上;这样就实现了加捻和缠绕的连续操作。

最初的纺车只能一手摇一手纺,一人通常只能操作一个锭子。

后来人们明了脚踏式纺车,用脚踏取代手摇;双手都解放出来,一个人也就可以同时操作多个锭子。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又改进了纺车的驱动方式用水能取代人力;同时采用退绕加捻法,实现了边加捻边缠绕的全自动操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火仁甫把刘敏娘亲递上来手摇纺车草图看了几遍,义无反顾道“成都蜀锦坊就有这种纺车,火某很快弄回一架来!”

火仁甫说着笑声呵呵道“大妹子既然熟稔放棉技艺,何不给柏树林的女人传授一下技术?”

“这没有什么难的!”

刘敏娘亲胸有成竹地说着,看看刘二又看看火仁甫道“只有刘二把棉花买回来,火大哥弄回纺车,奴家就在村里叫女人纺线!”

火仁甫很快从成都蜀锦坊弄来一架纺车,又让驴头堰的陈木匠照原样打造几架;四五架纺车就在柏树林出现,问题是棉花还没有搞到。

火仁甫详细询问了刘敏娘亲,便和刘二、水牛、巴四、徐虎五个人拿着棒棒越过秦岭,来到关中平原的岐阳县。

岐阳县是周朝的祥地,周朝的先祖古公亶父带领全宗族的男女老少从彬县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见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就在这地儿安了家。

而秦始皇的先祖秦穆公也是在周原这个地方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国经过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完成统一华夏的宏伟蓝图。

岐阳县这地方还真种植棉花,火仁甫问了几个年龄长者;说他们这里种植棉花已经有好几代时间了。

火仁甫诧异,寻思岐阳县和华阳县就隔一座秦岭;南北两地的差别却如此之大,这里种植棉花已经有好几代,蜀地的人还不知道棉花为何物。

就像秦惠王时的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修筑都江堰一样,关中地区的文明和先进和成都府不在一个档次上。

火仁甫5人在前岐阳县讨价还价每人买了1oo斤棉花用棒棒挑回柏树林,刘敏娘亲的纺棉授艺公牛工程便就开始。

纺棉授艺工程在集贤寺的大广场上进行,祥云庵的静虚大师带了十几搁尼姑也参与到学习之中。

刘敏娘亲让刘二、火仁甫、火水牛、巴四、徐虎组织人将棉花里面的棉籽择捡出来。

那时候没有弹花机,要想把棉花中包含的籽儿弄出来;只能用人工择捡……

喜欢章献明肃皇太后请大家收藏章献明肃皇太后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