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两张SSR卡 (第1页)

作者:狐狸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弹幕“如果汉景帝多活几年就好了,活到窦太后去世,刘彻直接接手最好”

“刘彻就这么被压制了几年”

“感觉刘彻被压几年也是件好事吧,照他那性子,没人压着他会上天”

“窦太后压着他好歹把他的心性磨了磨“”

刘彻不被磨练他也是那个性子,直接接手更好”

“其实窦太后挺好的,他只是不能让事情出她的掌控,刘彻不反对她,不要搞事就行”

“窦太后只是掌大权,刘彻亲政,处理朝政之事他也不管的,对比那些什么都想要的算好的了”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谁能受得了呢?”

“其他皇帝被太后压,那是没办法。刘彻,你看窦太后不在之后,谁还压得住他,他可不会把权力给其他人。”

刘启看着天幕上众人的争吵,他也知道自己死之后,彻儿会受外戚压制。可他的身体自己知道,要扛到母后去死太难了。可他也会为彻儿想尽办法,彻儿是一代雄主,想必母后知道后也不会多加阻挠。

【在此期间,刘彻经常外出游玩,经常扮作平阳侯曹寿,驰射鹿猪狐兔,徒手格击熊熊,甚至奔驰在禾地稻田裹,导致农民们大声呼喊叫骂。最终农民们向雩县、杜县县令告状,后面得知是皇帝微服私访出来射猎。

除了微行和狩猎,刘彻还得知了当时匈奴攻破月氏王,用月氏的头作酒杯,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而刘彻也想要消灭匈奴,便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联合月氏共同击败匈奴,而这位出使的人便是张骞,被称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刘彻“张骞居然还活着,这么多年没消息,朕还以为他人已经不在了。”

【直至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而在第二年汉武帝又下招贤令,希望天下贤良能够将自己治理国家的见解上书朝廷,能够让自己看到。天下才子趋之若鹜,在这一次选拔中也出现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

弹幕“董仲舒来了”

“划重点了。”

刘启“看来此人很重要!”

【在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匈奴派人来和亲,但是汉武帝让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到底该不该和亲。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武帝根本就不想和亲,他就是想开打。因为自汉朝白登之围后汉朝与匈奴一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如果汉武帝想和亲,这种事就可以直接按照之前的流程来,根本就不需要讨论。

弹幕“猪猪和亲!

和亲是什么?在朕眼里就没有这种事”

“小猪和亲,做梦呢?”

而匈奴挑这个时间点来,也是想知道窦太后去世后,如今掌权的皇帝对匈奴的态度。

而这次的讨论,大行王恢,提议兵攻打匈奴,但是韩安国反对,建议继续和亲,并且朝臣大都附和韩安国,希望与匈奴继续和亲。

除了多年的和亲,这批大臣已经毫无血性以外,也可以知道此时的汉武帝对于朝堂并没有办法完全掌控,他们与汉武帝的思想没有保持一致。

通过这次讨论汉武帝也就知道到底谁和自己一条心,哪些是朋友,哪些可以争取,这就是一场政治的博弈。最后,汉武帝同意和亲。同时也加深了他要彻底掌控朝堂的想法。

汉武帝一直没有消灭过想要打败匈奴的想法,在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向王恢,说可以趁着他做买卖的由头,假装将马邑献给单于。而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大汉则可以在马邑附近埋伏,给他们来个瓮中捉鳖。

王恢将此事告知汉武帝,又在朝堂上进行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依然反对,觉得汉高祖刘邦当年都被围七日之久,而且胜负难料,不建议出兵。王恢也同样进行反驳,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但汉武帝肯定是想打的,而且这种机会非常难得,最终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

弹幕“马邑之围可惜了”

“太多人知道了,消息都泄露了,失败是难免的”

“主要还是不严谨吧”

“没办法,光有物资没有人,谁看了不怀疑,单于又不傻”

汉武帝就希望一次将匈奴给一锅端了,你们之前说大汉将领、士兵不了解匈奴地形,现在将他们引过来,在咱们自己的地方对付他们总没错吧,

于是汉武帝派遣3o万精兵,并命令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王恢与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同时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说他能斩杀马邑县令,将举城而降,匈奴同意了。

而且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自率领了1o万大军前往。然而在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时,却现沿途有牲畜,但是无人放牧,这就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

军臣单于俘虏了雁门尉史,从而了解了汉军的阴谋,直接撤退。然而在撤退过程中,王恢看见了匈奴的军队,但不敢硬碰硬,直接放跑了他们。马邑之围以失败告终,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的作战,消耗了己方大量的资源,却什么都没得到。

而且此事一出,汉朝与匈奴彻底撕破脸皮。

弹幕“连个雁门尉史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