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华夏真相集 > 第六集 赵高复仇

第六集 赵高复仇 (第2页)

作者:背砍刀诗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张良听罢,面如土色,悔断肝肠。

又听车中有人说话,声音宏亮:命你治理阳武,其责非轻。境内不宁,竟出刺王杀驾之贼,是治理邦畿无能也。着革去官职,去骊山修陵!

县令不料竟能免死,连连叩而退。

车中人又抻出一根手指,轻点衙前被擒众丁:刺客未必便在这些黔之中。赦之无由,杀之无辜,且甚可惜。便都命去边北,送给蒙恬,助其修筑长城罢。

一语道罢,众臣皆诺。

张良见此,面如死灰,轻叹道:数年之功,废于一旦!

起身进入客栈,睡觉去了。

秦始皇受此博浪沙一击,虽因提前换乘,幸免于难,但亦十分恼怒。于是下令全国各郡,到处缉捕刺客。但因未知刺客怎生模样,便即无从查起,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未曾捕到刺客,但缉捕檄文到处,博浪沙刺秦之事,从此闻名遐迩。

数月之后,张良见其事已息,南下东行,欲到海滨寻仙求师,并打听沧浪子下落。

这一日来至下邳,偶尔闲步沂水圯桥。因受此大挫,心中不免抑郁不乐,只顾低头走路,若有所思。未待上桥,忽遇一人自桥上行来,便与张良撞个满怀。

张良急抬头看时,见来者穿着粗布短袍,面貌奇古,竟是一个老翁,身材矮小,未知年纪若何。张良行于边侧,自知过不在己,乃因对方年老,故此施礼不迭,连连道歉。

张良:晚生无状,冲撞长者,尚请海涵。

连打三个揖,便欲离去。岂知那老翁大怒,将左脚踢来,鞋履离足,飞至桥下。

老翁厉声喝道:小子好不知礼!

你不见将我麻履撞脱落桥?帮我拣起,便放你走。

张良愕然,心道:明明是你自己甩脱,怎地赖上我来?

欲待不从,但忽想起此生迭挫,又要求仙访道,岂能盛气凌人?于是平心静气下桥,取履而上,敬呈老者,再打个揖道:请长者纳履。

老者不接,走向桥栏,将身倚住,跷起脚来:我老人家腰腿不佳,你为我纳之。

张良身为贵族公卿之后,向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仆从如云,哪里受过此等折辱?当下气冲顶梁,便欲怒。但瞥目之间,见那老者气度非凡,不怒而威,忽想起“折节下士”

之语,不由怒气尽散,当下单膝跪地而前,恭恭敬敬将鞋给他穿上。

老者嘻嘻而笑,非但不谢,反而跺一跺脚,将灰尘溅了张良一脸,仰面呵呵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若有所思,正欲上桥离去,忽见那老翁复又返回桥上。

老翁:处变不惊,临辱不怒,孺子可教。

张良灵窍陡开,一躬到地:如此,便请先生指教迷津。

老者却佯佯言道:某今日心绪不佳,汝可五日之后,再来此桥上相会。

说罢复又扬长而去。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望尘而拜,恭敬应诺,待老者远去才起。

五日之后,鸡鸣时分。张良披星戴月,急匆匆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提前来到桥上,见张良来到,忿忿斥责道:后生小子,与长者相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

说罢离去,离桥不见。

张良大奇且喜,此番再无半丝怒气。五日之后,四更便至,但又晚老者一步。

老翁不喜,再次厉斥相约五日而去,毫不回顾。

又过四日,张良索性二更便至,就在桥上等候。老者果然不及张良早至,由是喜动颜色,自怀中掏出三卷书简,以及一张绢布,递与张良。

老翁:后生果不负我,堪受大任。汝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子又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张良:多谢长者下顾。敢问恩师,高姓大名?

老翁:休要问我名字。十三年后,你至济北谷城山下,见一黄石所筑茅庐,便是老夫所居之处。届时若要见我,只冲其庐高呼三声黄石公便可。

说罢呵呵大笑,扬长而去。此老者便是鬼谷门第五代掌门魏辙,道号黄石公者。

张良惊喜异常,携书回至下处,就灯下观之,见是三册天书,分别名为《鬼谷秘籍》、《太公兵法》及《黄石公六略》;又一卷绢书,乃是《鬼谷门历代掌门谱系图表》,上有六十四代掌门名录,自己大名也在其中,赫然名列第六代序列。

从此张良便在黄山结庐而居,日夜研习兵书。素日且又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纵览天下大事,终至深明韬略、文武兼备。

花开花落,转瞬间便至次年初春,秦始皇再次东巡,行至下邳。

张良此时已非一勇之夫,亦再无冒险行刺之意,由是闻讯下山,来至城中,欲观始皇行止,就便观其气色,断其运势旺衰。

巳末近午,只见满城老少空巷而出,列于道傍,摩肩接踵,皆看皇帝出行。巳时三刻,只听铜锣阵阵,马蹄得得,盔甲闪闪,车声隆隆,威势赫赫,皇帝车队开进城来。

邳城百姓见此威势,无不惊羡诧异,啧啧称赞。张良眯目细观,见那天子车驾华盖顶上紫气蒸腾,不由点头暗叹:我道去岁为何误中副车?原来如此!

便在此时,忽闻身侧一人咕哝道:嗟乎!

大丈夫理当如此。

张良吃了一惊,扭项看时,见是一个瘦长汉子,黔平民打扮,约有四十岁上下年纪,额头高高隆起,长眉细目,鬓须疏朗俊雅,一表不俗。

那汉见张良打量自己,便觉失言,转过头去,装作若无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