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大宋诸谍事 (第1页)

作者:甘庄柳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闺房密事,不必再提。

趁着这会往军帐走的路上,闲暇无事,我想回答有人问过的一个小问题:宋朝有间谍之事吗?

铁牛告诉您,据史书记载,宋朝是有间谍之事的。不但宋朝有,早在几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间谍。套用一句老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那么,铁牛也想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间谍”

据记载,一位名叫“女艾”

的女性将领,受启的后裔“少康”

派遣,前往篡位者“寒浞”

的统治区打探情报、了解民情。依靠女艾传递的情报,少康出兵后势如破竹,诛杀了寒浞,重新光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女艾,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后来,“商汤灭夏”

得以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伊尹的间谍活动与妹喜传递的情报,间谍的作用不可低估。

到了西周,周厉王残暴无道,百姓背地里“妄议”

,周厉王一怒之下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专门监视不满之人。一经现,立马杀之灭口。“卫巫”

是古代最早对内监察的特务。但那时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间谍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专门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候正(也称“候者”

、“元候”

),承担对外刺探情报,但主要服务于军事行动。

先秦时期的多部兵书里都能找到对间谍的描述。《六韬》中次出现“间谍”

一词,也次明确了其职能:“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我国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的《用间篇》中,更是第一次系统的对间谍种类、招募条件、使用原则等进行了完整论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间谍论着”

西汉时,汉武帝设立的“绣衣使者”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构。直接受皇帝指派,严密监察官员和王公贵戚的违制行为,还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可以诛杀各地官员。在汉武帝晚期,绣衣使者还酿成了“巫蛊之祸”

,致皇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相继自杀,牵连数十万人。可即便为害如此,王莽篡位后,绣衣使者这一机构仍活跃于朝野。

三国时魏﹑吴设立“校事官”

,是专管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职。用于巩固政权,监察百官言行,稍有不满、不轨之意,便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以至于流传着一句民谚:“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卢洪、赵达均为校事官)。朝廷百官无不在其监控下胆战心惊,瑟瑟抖。

到了南北朝时期,“侯官”

“典签”

等特务机构应运而生,巅峰时期侯官一度展到上千人。

唐代并无真正意义上成建制、成系统的特务机构,但朝廷依旧成立了专门监控民间舆情、收集地方情报的类谍报机构:如“察事”

、“进奏院”

等,以及武则天时期推事院的“内卫”

,大开告密之门、任用酷吏监察言行、排除异己。

唐美宋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

取得皇位,害怕旧事重演,授命“武德司”

严防诸将串谋和禁军异动,同时也要负责对外情报的刺探。赵光义在位时期,更名为“皇城司”

,负责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一度达到数千人规模。随着规模和职权逐渐扩大,皇城司也由专司军情逐渐涵盖官情民事,属于正儿八经皇权直辖下的特务机构。赵匡胤在创业期间就深谙间谍精髓。谋略荆南时,就指示卢怀忠以出使为名,借机探查荆南的实力与地理情况。在得知其“山川向背”

以及“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而民困于暴敛”

的情报后,直接出军,荡平荆南。攻取蜀地前,赵匡胤不仅诱降蜀国间谍孙遇等人,还截获了蜀国孟旭写给北汉国主的密信,得到向蜀国开战的理由。

赵匡胤之后的太宗、仁宗、真宗等,也多注重军事情报的获取。在当时文臣武将的心目中,用剑也不再是卑鄙之事,而是为获取胜利采取的必要手段。989年,宋太宗赵光义召集群臣商讨备边御戎的计策,大臣田锡上奏认为,应加大对间谍在军事领域的开与利用。右拾遗王禹偶则更进一步,主张“行间谍以离之”

,认为辽国作为新兴国家,内部由若干部落组成,因此可以“间谍番中酋长”

,使其相互攻伐,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