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第1页)

作者:青溪客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崔十五娘笑了:「正是。若我是王郎,定然每日都要擔心阿郁教人奪走。」

我甚是膩煩,拍馬而前,徑直向長安城去了。

第4o章此地空餘黃鶴樓

「你,你竟然無恙?!

我望著笑吟吟的崔顥,震驚之極。

我剛剛回到長安,正在與養母裴夫人敘話,便收到崔顥的信,說他在江夏病重。我連忙動身,縱然已快馬加鞭,仍是花了二十餘日方到了江夏,簡直怕他已病死了!

誰知他竟好端端地立在我面前。

「你我兄妹已有五載未曾久聚,五載之中,一共只見了三面。」崔顥笑道,「我思想自家阿妹成疾,安能說是無恙?」

我既氣他欺我,又只能承認我們五年間確實聚少離多,他要我來看他一面,不為過分。

更何況……王維如今幾乎日日都在教崔十五娘。我不想留在長安。

「阿兄叫我來,便是為了看你的麼?」

「我遊歷黃鶴樓,見此樓宏麗聳秀,極盡人巧,想阿妍你若只是困守區區典客署,以譯事為念,實有負於這等美景,便叫你來同游黃鶴樓。」他指了指不遠處的黃鶴樓,笑得狡黠。

我心中愁緒深濃,然看到他俊朗容顏上的笑色,也不由得舒暢了幾分。

當天下午我們便去游賞黃鶴樓——老實說,若僅以規模而論,唐代的黃鶴樓並不及我的時代重建的那座。崔顥拾級而上,一邊為我解說,諸如吳主孫權建造此樓,本作瞭望之用,三分歸晉後,又如何為鄉人傳說,誤傳仙人曾在此地駕鶴返憩,那仙人又如何被以訛傳訛,當成了蜀漢費禕,又是什麼鸚鵡洲因在江中,唯有水落沙出時,能得一見,云云。

雖在21世紀聽過這些,但他貫熟典籍,淹究野錄,常有驚人妙語,非尋常導遊可比,我聽得心情怡懌。

江夏之地,在後世有火爐之稱。此時已到六月底,天氣原本悶熱難當。但我們上到第五層時,只覺清風開襟,熱氣盡去。樓外雲漠漠,樹蒼蒼,水闊天青,激流千頃,濤聲流入筆底,帆影落於樽前,菲菲江蘺,鬱郁汀芷,高岑低丘,田疇市井,均是歷歷可窺。

此樓當真堪為荊甸楚天勝致之最。崔顥嘆道:「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雲意。」見我正憑軒遙望,若不經意地扯住我手臂,想是怕我失足跌落。

在這裡,時間被傲視,古今代謝,人事往來,俱皆不值一提。浪花過後,英雄的干霄之志,總成雲煙湮滅,唯有渺漫江水東流而去,浩浩瀚瀚,永無止歇。

我壓抑著感慨悲歌的衝動,只是笑道:「荀令則雖有逸群之氣,哪裡及得上今人的胸懷!

有晉一代,骨子裡便萎弱,連羊公叔子這等賢人,登山思古時也難免說『如我與卿者,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好不喪氣。我則待阿兄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發煌煌盛唐之音。」

他適才所說的,是《世說語》中晉人荀羨登北固亭時的話,因此我便說,晉人的襟懷不及唐人。

崔顥忍俊不禁,拍了拍我的頭:「好大口氣!

宇宙匆匆,慨長思而懷古,亦屬常情。晉人風度,你竟以『萎弱』二字蔽之,委實魯莽……你要我作詩,嗯,作什麼呢?」走到樓中,看歷代的題詠。

黃鶴樓雖鄰塵囂,卻不訌亂,此時只有幾個白衣士子立在一面牆邊,評點牆上的詩作,極口稱讚。我好奇看了,是鮑照的《登黃鵠磯》——黃鵠便是黃鶴:

「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臨流斷商弦,瞰川悲棹謳。適郢無東轅,還夏有西浮。三崖隱丹磴,九派引滄流。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豈伊藥餌泰,得奪旅人憂。」

「鮑參軍大才。」崔顥笑道,「但氣骨確然稍弱。文帝愛作文章,且又十分自矜,認為別人皆不及他,於是鮑照故意自掩其才,為文多鄙言累句。人生如此,未免太累。」

那些士子聽了他議論,難免不以為然,便問他名號。崔顥笑道:「汴州崔顥。」士子們知是《長干曲》的作者,大半肅然起敬。另有幾個人卻道:「輕艷之作罷了,不足一哂。」

我拉著他衣袖,低聲道:「寫不『輕艷』的,給他們瞧。」

一向驕傲的崔顥,這回卻只搖頭而笑,聽著書生們興致勃勃地評詩、作詩——儘管都是些平庸之作——自己並不提筆。直到日影漸西,士子們走得乾乾淨淨,樓中一片靜寂,只剩得浩然江風,和我們兩個人。我不由有些急了:難道我竟無緣一睹這名詩被創作的場面?

他見我大惑不解,笑道:「我的詩,不為俗人而作。三百篇第一就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情賦愛又有什麼錯?可笑他們讀聖賢之書,卻不解書中之旨,有少年的身,卻無少年的心。給這等人看了我的詩去,才是詩家之恥。」

——那我要是告訴你,你的詩句即將被未來的無數俗人口耳相傳,抄寫記誦呢?我嗤了聲。

那硯中還有士子們磨的墨,他取筆在手,蘸墨在粉牆上寫了兩句:「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1]

他素愛端正的歐體,這兩句卻寫的是草書,筆意飛揚。我出神地看著,他忽回頭笑道:「寫得如何?俗也不俗?」

夕陽灑入樓內,他的青色襴衫沐浴在金黃陽光中,身姿挺拔俊逸,表情凝定自信。他大約並不需要我的回答,但我沒忍住:「氣勢卓絕,起手便高人一等,怎麼會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